首页>资讯>要闻
紧盯每一次天气变化 融入全链条防灾减灾
——中国气象局以“一过程一策”为抓手强化科普服务工作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8月30日07:43

在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的影响下,从7月29日起,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当日,在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的指导下,一份关于台风“杜苏芮”北上引起大范围强降雨的“一过程一策”科普指引,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发送至国家级业务单位及受影响地区气象局,“跟随式”气象科普服务有序开展——

绘制通俗易懂的天气示意图,滚动推出专家解读,突出阐释暴雨的极端性和强致灾性;召开有50多家媒体参与的媒体通气会,通过“绿色通道”机制实时推送重要宣传科普素材,推动央视《新闻1+1》节目连线首席预报员深入解读天气形势,提升气象宣传科普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出共有80多家媒体参与的超长直播节目,滚动播发各种防灾减灾知识和气象监测实况,多地防汛部门通过指挥大屏收看,全网播放量突破1.7亿次——节目已成为相关部门、公众了解汛情、雨情和防御科普知识的重要窗口。

直击台风“杜苏芮”超长直播

“一过程一策”,源自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在2022年5月制定《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工作方案》,探索构建极端天气背景下的科普宣传与预报服务互动机制,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多次专题部署,要求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防灾减灾需求、增进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前制定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内容清单,建立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机制,拓宽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传播渠道,强化面向重点人群的科普教育培训,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能力建设,强化舆情监测,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引导公众关心气象、理解气象、应用气象,增强知险识险、防灾避灾能力。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将“一过程一策”作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围绕沙尘、暴雨、高温、台风等重大天气过程,组织开展18次科普宣传服务。

上下联动 回应公众关切

“一过程一策”着眼于“早”,在天气过程来临前,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结论并结合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情况,量身打造科普联动方案,推动科普工作融入气象服务全过程。

7月15日11时,针对台风“泰利”,中国气象局启动四级应急响应。紧接着,台风科普宣传会商会召开——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相关国家级业务单位以及受台风影响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自治区)气象局通过视频会议共商科普工作。

很快,微信沟通群建立,成为第一手信息和新鲜出炉的科普产品的共享平台:在群里,相关人员滚动提供台风、暴雨等气象科普产品清单与应急科普产品,实时共享台风信息,及时研判舆情风险。

《“泰利”防御要点专家解析来了!》《台风“泰利”为何姗姗来迟?》《台风“泰利”“隔山打牛”,暴雨远程下到江淮?》等一系列科普产品迅速推出,为公众解疑释惑。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央视新闻频道快速推出台风“泰利”专家解读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背后,是统一策划、科普先导、全媒采集、权威发布、舆情监测、传播评估全链条流程机制在支撑——

国家级业务单位和受影响省份气象局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实现内部无缝衔接、上下紧密协作,做到重大天气过程“有方案、有组织、早谋划、早部署”。

充分发挥气象科普产品库支撑作用,提前制作并更新气象灾害防御科普产品,结合预报结论,分时段、分区域共享形态多样、针对性强的科普产品。

组织气象专家接受采访,用好媒体合作机制,向社会媒体、网络“自媒体”等主动提供科普产品,通过直播等形式,向公众全景透明展示天气演变实况,广泛发布风险提示,增强公众知险识险、防灾避灾能力。

……

这套联动科普流程,在多次实践中日臻完善。

内外联合 拓宽传播渠道

“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是否异常?”

“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何沙尘天气仍多发?”

“沙尘暴能否根治?”

……

3月25日,在中国气象局媒体通气会现场,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凤凰卫视等30余家媒体的记者,围绕今年沙尘天气向气象专家频频发问,紧接着《沙尘“跨过长江到南方”常见吗?专家:甚至可以绕地球一圈》《沙尘再次来袭 今春沙尘天气缘何如此频繁》等一系列科普解读见诸各大媒体平台。

根据天气变化,针对社会关切,提前研判舆情风险并实时开展舆情监测,及时组织线上线下媒体通气会,已成为“一过程一策”的标配。这样的通气会递进开展,国家级业务单位以及受影响地区气象局专家进行权威解读,中央和地方媒体皆被邀请参加,形成传播合力。

面对华北地区出现近10年来6月最强高温天气,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组织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业务单位,举行线上媒体通气会,解读高温天气现状、成因、未来趋势及气候预测等,40余家媒体参加,以此为契机,全网关于“高温”话题的相关信息达29345条。

紧接着,在国家级业务单位指导下,各地气象部门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加强天气解读和科普宣传。北京市气象局通过开展网络直播等方式多渠道解读高温天气,提示防范措施。天津市气象局录制《首席讲天气》科普解读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河北省气象局邀请媒体记者走进省气象台,现场听首席预报员进行全面解读。

围绕南方暴雨天气,湖南省气象局联合主流媒体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湖南天气微博话题和湖南天气抖音号多次登上同城热搜榜。江西省气象局向主流媒体提供权威第一手信息,在多个平台广泛发布暴雨、雷电、大风防御科普视频。广东省气象局推出的端午天气提示视频被中国新闻网、《南方日报》、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转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多次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制作发布专家解读等短视频。

据统计,今年以来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发稿106篇、新华社发稿525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气象相关新闻51条,其他各栏目报道超过3.2万条。仅6月,全网关于高温和暴雨报道总量约288万条。

挖掘典型 凝聚奋进之力

在强化气象科普宣传的同时,中国气象局重视深入挖掘一线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展现各级气象部门干部职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而成的强大力量。

在提前组织、深入挖掘下,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我当时在石头上躺下,是因为体力有点撑不住了,平躺下来,眼睛也可以看到监测设备上面的数字。但石头很硌人,躺了几分钟腰就受不了了,还得站起来。”2022年8月,重庆市奉节县气象局局长左燕丽在林火扑救现场坚守,数万网友被“山火不灭,我们不退”的精神深深打动,“睡在火点旁的气象局长”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抖音热搜。

中国气象微信发布的《累倒在山石上的女气象局长,为了啥?》深入挖掘,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闻风而动、向雨而行。今年台风“泰利”登陆前夕,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气象局装备中心主任韦凯赶赴冠头岭雷达站彻夜驻守。他说,“作为党员,应以身作则,冲在最前面。”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今年汛期,北京市气象台党支部与全体党员签订汛期气象服务承诺书,业务人员24小时在岗,加强天气分析研判,为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科学有序应对提供气象支撑。针对区域性暴雨过程,重庆市气象台党支部组织党员通过递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及时转移安置群众赢得先机。安徽省气象台第一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发并优化区域数值预报快速更新系统,提前准确预报今年梅雨期强对流天气,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客观技术支撑……

党建与业务融合的亮点成效,在接续筑基累址中锻造“红色引擎”,引领着气象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在气象预报服务中精益求精,将党旗牢牢插在防汛救灾一线。

眼下,我国仍处于暴雨、干旱等灾害频发的主汛期,南海和西太平洋台风活动活跃,中国气象局将充分发挥“一过程一策”效益,加强国省统一指挥、集约共享、高效协作,以科普宣传效益助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