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深度
护航冰雪盛会尽展气象风采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保障圆满成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2月28日07:37

2月27日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圆满落幕。

同心筑梦,共赴冰雪之约。“十四冬”成功举办的背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高水平展现,倾注了气象干部职工的炽热匠心。

回望这场盛会,气象部门从中积淀了哪些经验做法?为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留下了什么?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思考。

助滑、加速——形成可推广、能复制的“2133”气象保障体系

“十四冬”是北京冬奥会后我国首次举办的冬季项目全国重大体育赛事,承担着巩固和扩大“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的任务,同时更是对米兰冬奥会赛前的一次大规模练兵,全国期待、意义重大。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赴内蒙古调研指导时强调,要把“十四冬”气象服务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十四冬”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承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在“十四冬”筹备委员会中单独设立气象保障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深入扎兰屯赛区气象台调研气象服务工作时指出,气象对赛事保障很重要,预报有难度,要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气象服务保障。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十四冬”倒计时100天誓师动员大会上要求,气象部门要全力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

“十四冬”呼伦贝尔市扎兰屯赛区。金淼 摄影

就像雪上项目需要助滑作为动力一样,周密的组织筹备工作为做好“十四冬”气象服务保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这是一套可推广、能复制的“2133”冬运会气象保障体系:组建2个专班,编制1套方案预案,建成3大业务系统,提供3类气象服务。

国省市县四级保障,高效联动——

组建1个组织协调专班。中国气象局成立“十四冬”气象服务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等内设机构全程指导,推进各项工作。国家气象中心等10个国家级业务单位和北京、河北、黑龙江等3地气象部门倾囊相授,提供关键技术、“拳头”产品、最新装备等。内蒙古气象部门成立“冬运内蒙古气象中心”,并设立冬运办、6个专项工作组、4个赛区气象分中心和5个赛区气象台。

组建1个技术服务专班。气象专家尽锐出战、贴身协助,涵盖内蒙古自治区、盟、旗三级的气象工作者,与从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兄弟省份气象局抽调的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专家组成282人的团队。

细致周密的工作部署,环环紧扣——

明确“一场一策”“一项一策”的服务策略,印发“十四冬”气象保障总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以及专项方案、各气象分中心服务方案预案20个。组织开展全流程实战应急演练10次,与筹委办、竞赛部等开展工作对接20余次,组织专题、调度、总结等会议40余次。

监测预报服务全链条发力,全过程服务——

建成全时空、立体化的气象监测系统,无缝隙、精细化的气象预报系统,广覆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系统,提供赛事保障、大型活动、赛会保障等3类气象服务。

起跳、腾空——对标北京冬奥会提升赛事气象服务保障综合实力

正如雪上项目腾飞翻转的完成度最能体现运动员的实力,助力赛事安全有序进行是对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关键检验。

在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比赛中,赤峰喀喇沁赛区气象台提前提示大风风险,竞委会根据预报制定应急预案,使用雪地摩托通勤,圆满完成赛事任务。

在单板滑雪障碍追逐比赛中,乌兰察布凉城赛区气象台提前1天预报“赛事期间赛道的最高温度将达到8℃,有融雪风险”,竞委会据此决定提前25分钟开赛。

21日的自由式滑雪公开组女子空中技巧比赛,因大风推迟90分钟开赛,这是扎兰屯赛区执行委员会根据19日扎兰屯赛区气象台“21日上午出现大风天气”的预报结论决定的,风力预报的提前量达到两天。

……

“十四冬”赛事期间,气象部门紧盯高影响天气,为官方训练和赛程调整抢抓“窗口期”,为赛道运维等提供决策支撑,由于天气原因优化调整训练和赛程共17次。

“气象部门为扎兰屯赛区协调提供最优秀的软硬件条件,精准预报为赛事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扎兰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波说。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扬说:“‘十四冬’气象服务保障得到各方高度认可,大家辛苦了。”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竞赛训练部副部长、“十四冬”扎兰屯赛区竞委会副主任周瑾也高度评价气象工作:“这个团队非常专业,气象服务保障水平也是对标冬奥会水准的。”

气象部门再一次兑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承诺。

这背后,有气象科技的加持——

为室外雪上项目各赛道布设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激光测风雷达、微波辐射计等设备,结合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实现地基、空基、天基全时空立体化监测。利用高性能人工增雨飞机开展飞行探测,为监测预报提供宝贵数据支撑。在室内场馆补充的穿戴式多功能袖珍手持气象站,为温度控制提供依据。

有对北京冬奥会成果的充分转化利用——

提前引入北京市气象台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预报技术(MMIC)、国家气象中心基于深度学习的站点集成预报方法(STNF)等两项北京冬奥会成熟预报技术成果并本地化应用。在此基础上,内蒙古气象局自主研发了5项气象预报技术成果,气象服务数据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采集、制作、传输。

还有团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成立5个赛区临时党支部,组建“突击队”。为赛道建设气象站,他们扛着七八十斤的设备上山;为在短时间内更快积累山地气象预报经验,他们白天上山“追风”,晚上复盘摸清规律;10名参与北京冬奥会保障的专家传授经验、提供指导,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和有关工作组深入一线跟进每一场赛事气象保障;立足赛事实践,搭建人才锻炼平台,形成冬运会气象人才体系……

赛事之外,这场冰雪盛会的每个瞬间都有气象服务保障团队的贴心守护:他们共提供交通、旅游、环境、生活指数、行业保障等5大类7项专业气象服务产品1691期。

着陆、向未来——气象火种持续燃情冰雪

在扎兰屯,气象部门在金龙山滑雪场6条雪道上建设了15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而在“十四冬”之后,这些新建设备将继续记录金龙山滑雪场每分钟的气象要素,当地气象部门将继续开展针对国内外冬季运动赛事和训练的服务保障工作,为各类赛事活动提供精细化预报产品。

曾经服务过成都大运会的“移动垂直观测方舱”——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集成了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激光测风雷达、激光气溶胶雷达等多种设备,可实现地面至高空10千米垂直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云、气溶胶等要素的分钟级廓线连续观测。在“十四冬”后,也将启程奔赴下一场重大活动、重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保障现场。

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供图

办好一个赛,提升一座城。气象服务保障冰雪运动的火苗持续燃烧,也为“冷资源”撬动“热经济”提供了更多支点。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黎明表示,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抢抓“十四冬”筹办机遇,内蒙古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服务需求,强化主动、互动、联动,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强化项目带动,突出趋利避害和赋能发展,变冰雪经济政策红利为现实生产力。

针对冬季游客需求,气象部门织密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上的气象监测站网,气象服务产品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与文旅部门建立高效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气象景观预报科研攻关,助力内蒙古冰雪旅游迸发新活力。

挖掘极寒潜力,气象部门将发挥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作用,进一步开展寒地冰雪气候特征规律及资源开发利用、寒地冰雪气候资源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助力工业品耐冷测试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

盛会虽已落幕,“十四冬”气象成果的后续应用和推广正当其时,气象赋能发展冰雪经济的潜力将进一步激发,成为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武艳娟、徐玉强、周昕南、李红梅、刘伟、李晓亮、余亚庆、付铭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吴彤 王祯晗 高菲 责任编辑:苏杰西)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