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现存约27.5万座冰川,覆盖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储存了全球约70%的淡水。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加快消融的冰川所突显的问题日益严峻,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对此,多国正因地制宜,通过制度革新、科技应用等举措保护冰川,减缓冰雪消融的步伐。
在瑞士,高山冰雪旅游一直占据着重要经济地位。据统计,过去10年来瑞士旅游的外国游客年均超过1200万,是瑞士全国人口的1.5倍。冰雪的加速融化,直接影响瑞士经济的发展。早在1993年,瑞士就制定了冰川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在冰川上使用化学物质、限制冰川区域内的建设活动等对冰川的保护措施。
除了限制冰川内的建设活动,瑞士科学家尝试通过人造雪覆盖冰川,即在夏天收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冬天将其制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通过在冰川上安装不用电的造雪机器,每天生成 3 万吨人造雪,增加冰川的积雪量,减少冰川消融。
此外,给冰川“盖被子”,也是当地有效防止冰川融化的创新举措。在阿尔卑斯山多个著名的冰川地区,总能看到盖着“被子”的冰川。最早用于给冰川“盖被”的材料有锯末、被子、毯子等,而100多年后,材料换成了厚度大概是2至3毫米的化学纤维。通过使用特殊材料覆盖在冰川上隔热并反射太阳光,一定程度上降低冰川融化速度,这种方法可使冰雪消融速度减缓 50%。由于该方法成本较高,目前主要适用于一些旅游景点或滑雪场等特定小区域,以维持当地旅游等产业发展。
在南美洲,秘鲁拥有全球68%的热带冰川,然而,据秘鲁国家冰川调查与山地生态系统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秘鲁热带冰川急剧消融,60年内减少56%左右。面对冰川加速融化的严峻挑战,秘鲁政府于2008年设立了环境部,旨在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阿根廷政府于2008 年制定冰川保护法,为冰川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中国方案同样令人瞩目。气象工作者正通过强化监测,开展冰川变化评估和灾害预警,为政府决策和相关部门开展冰川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我国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世界第三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川高耸且壮观。2015年8月,普若岗日国家气象观测站在此建立,精密监测普若岗日冰川及其周边气象要素变化。在强化冰川周边气候变化监测的基础上,气象部门开展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湖水上涨等课题研究,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我国气象部门还利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建立青藏高原典型大冰川遥感监测平台,对青藏高原冰川展开动态监测,开发基于卫星数据的冰川监测模式,确立冰川范围和位置,计算冰川面积和储量。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实现冰川图像的自动鉴别和显示,基于实时监测和历史数据完成冰川多年动态变化评估工作。
这些行动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明的觉醒。世界各地的人们正以智慧与协作,书写着守护地球水塔的新篇章。冰川不会忘记,在这场关乎存亡的保卫战中,每一份努力都算数。
(作者:王畅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