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观点
扛稳职责使命 筑牢第一道防线
——四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1月26日08:08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在2024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上,中国气象局党组发出清晰号令: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以气象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光添彩。而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正是加快实现“高质效保安全”。

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这为气象部门“高质效保安全”指明了方向。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气象影响的敏感性和关联性越来越强。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防范化解极端天气气候风险,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构筑预见灾害的“塔”。气象事业的“先导性”,很大一部分考验的是“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能力。在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上,气象部门必须筑起灾害与风险“瞭望塔”。砖石来自不断提升的业务能力——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补短板、强弱项,建强地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深化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不断健全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强化预警与应用服务有效衔接,同时推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中的深度应用;基石源自日趋深化的风险认知——持续深耕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机理认识,分场景强化单灾种、多灾种、灾害链的风险预估业务,为“遇见”灾害变“预见”灾害提供科技支撑。

搭建协作联动的“桥”。要确保预报预警信息落地为切实有效的行动,必须打破地域、部门的壁垒,为信息传递、资源整合开辟通路。而要想这一座座联动合作之“桥”畅行无阻,须得高位推动,立稳顶层设计的“梁柱”——从国家到地方,推动政府出台或修订地方法律法规、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总体制度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分类施策,优化部门联动的“链条”——依托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制度、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等,不断完善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重点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面向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构建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决策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凝聚防灾减灾救灾强大合力。

点亮应对风险的“灯”。防范灾害风险,没有旁观者。要促进全社会有效抵御灾害风险,仅靠党和政府部门的力量或某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宣传科普教育为抓手,在每个人心底点亮一盏不灭的灯:这盏灯,要以意识为内核——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以生动的图文、鲜活的影视作品、有趣味的互动体验等,提高群众知险识险、防灾避险的能力和水平,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抗灾、全力减灾的良好氛围。这盏灯,也要以知识为燃料——要着眼长远,推动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要立足当下,让群众在一次次演练中将避险流程固化为本能,在一个个体验场景和互动式活动中将自救知识转化成行动。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已经启航,对于这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言,前路必将充满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作为这艘巨轮的一部分,气象部门将始终坚定信念,担当作为,为保障高水平安全、助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