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2025全国两会>记者跑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强化环评监管 守护绿水青山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07日15:31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针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小组讨论发言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过去一年,经过不懈努力,在全力保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为“十四五”顺利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着结构性、根源性和趋势性的多重压力。可以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了深水区,如何从源头上精准管控,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是我们十五五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环境影响评价是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是从源头遏制污染排放的第一道关卡。然而自2018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作出修改,取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以来,环评监管工作中面临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一年他在基层的管理实践中发现:由于环评从业准入门槛低,环评机构和人员监管困难,违法处罚威慑力不足,执法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造成了当前环评报告质量不高,制约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对此,张兴赢在发言中建议,要加强对环评机构监管,提高环评文件质量,不断提升环评的源头预防效能,推动绿色发展。其中,首要任务是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针对一般质量问题环评文件的处罚条款,增加注销登记、限制从业、征信扣分等惩戒措施;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将环评信用记分与限制从业行为挂钩。对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建议依据项目的环境影响实际程度或环境可行性,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处罚措施。

同时,要提高环评从业门槛。在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时,应提高对编制单位配备环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要求,并增设从业范围限制,依据其环评业绩和从业人员结构,确定可编制的环评文件行业类别。恢复从业审核机制,编制单位须经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严格审核符合条件后方可开展环评业务,并定期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重新审核。

此外,要丰富环评监管手段。运用大数据手段对环评诚信档案及从业情况进行有效监管,涵盖建立信息审核机制,增加登录人脸识别、签名字迹鉴别等功能,一旦监测到信息异常或业绩异常增长,就及时预警并同步推送给监管部门,予以提醒;推动环评信用平台与社保、公安部门企业或个人信息数据库实现共享。将部分敏感项目文件的复核时间前移至审批过程中,并将复核结果作为审批的重要依据,增强复核效果和约束力。

张兴赢建议,要秉持“执法必严”原则,增强处罚威慑力。推进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设,强化环评信用记分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应用,例如将环评信用与企业和个人征信挂钩,对环评违法行为实施严格的信用惩戒;加大对环评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借助扩大社会影响力来增强处罚威慑力度。

(作者:刘倩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