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探测是气象工作的根基,其统筹规划、布局优化、标准统一及环境保护对数据质量至关重要。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
近年来,农业农村、水利、交通运输、能源、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基于业务需要,陆续规划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和安装重大气象观测设施。水利部门初步规划于2025年至2029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河流防洪区域、工程所在区域、山洪灾害预警区域建设天气雷达;能源部门所属新能源电力企业在风电和太阳能电站建设相应的地面梯度气象观测设备;民航部门布设若干部风廓线雷达、X波段天气雷达等。但各行业部门建设的气象监测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标准不一、各成体系,不仅存在重复建设、数据资源浪费等现象,而且气象观测数据还存在安全隐患。
“统筹不是消灭差异,而是让万千气象监测的‘方言’,汇聚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语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解释,“《纲要》明确,要科学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对此,龚建东建议:推进气象探测管理立法进程。将规范气象行业管理、完善资源共享等纳入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中。
龚建东认为,应坚持共谋共建共享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全社会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的组织领导机制或工作协调机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跨部门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监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
同时,新建行业气象监测设备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技术装备。落实气象观测装备许可制度,规范使用气象观测装备标识。建立社会气象监测装备推荐标准和社会观测活动备案制度。
针对目前已建设完成的探测设施和现有数据应用情况,需建立完善气象探测数据共享工作机制,统筹部门之间的气象监测设施实现深度融合应用。中国气象局牵头制定全国气象探测数据和资料汇聚共享目录,建立统一出口、规范有序的行业数据开放共享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设施资源建设。提升气象监测数据汇集、处理和共享能力,促进气象监测数据资源高效汇聚和共享利用。
(作者:唐淼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