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讲述了她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故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始于隋唐,历经千年,形成了闻名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耕生态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 本人供图
“红河哈尼梯田巧妙地利用自然规律,遵循‘冬春注水养田’的传统,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杨钰尼介绍,如今的红河哈尼梯田正面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考验,显露出其脆弱性。
2009年至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虽然红河哈尼梯田具备一定的适应干旱能力,但水资源总量大幅减少导致梯田灌溉水量减少,对水稻种植产生一定影响。
红河哈尼梯田的灌溉依赖于当地的水资源系统,若遭遇长时间极端干旱,河流、溪流干涸,沟渠无水可引,梯田便会缺水,导致无法正常灌溉,影响水稻等作物的生长,甚至可能使梯田干裂,破坏其结构。而进入汛期,暴雨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冲毁梯田的田埂、沟渠等水利设施,使梯田的蓄水、灌溉功能受损,大量泥沙会淤积在梯田内,覆盖农田,影响耕种。
为此,杨钰尼建议,要加强对红河哈尼梯田地区的气象和水文监测,完善极端天气预警系统;修缮和加固现有的沟渠、水坝、田埂等水利农田设施,提高其防洪抗旱能力,合理规划和建设新的水利工程,如小型水库、山塘等,增强水资源的调蓄能力,确保在干旱时期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在出现暴雨时能有效排水防洪;同时,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当地农户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传授他们在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经验,如节水灌溉技术、作物抗灾栽培技术等。
她还建议,要继续加强对红河哈尼梯田周边森林的保护和培育,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维持“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平衡,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稻田养鱼、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增强梯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