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
“气象因素对于电力保供、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双碳”目标实现,需要“气象+电力”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成立能源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和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专班,印发《能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2024—2027年)》,并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合作和服务对象,提供高品质气象服务产品。去年8月,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围绕基础气象数据协同、共建气象观测站网、提升电网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能力、优化新能源发电与负荷预测气象服务、攻关电力气象核心技术、强化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共识。
孟庆强建议,双方应以战略合作为契机,健全电力气象技术支撑体系,重点研发电力气象灾害微尺度智能预测与卫星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技术,增强电网抵御极端气象灾害能力。
气象观测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孟庆强提出,双方可联合建设电力气象观测站网,针对山火、地质灾害等监测需求研制高分辨率监测卫星,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电力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实现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感知,为防灾减灾提供立体化技术保障。同时,可融合气象观测、电网运行及地理空间等多源数据,迭代优化微尺度气象灾害智能预测模型,构建输电通道电力气象灾害智能预警系统,实现对覆冰、舞动、暴雨等灾害的微尺度精细化预测预警。
聚焦服务“双碳”战略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持续加强气候资源评估、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服务,提升能源气象服务能力。2024年,全国气象部门为超1300个风能太阳能场站提供风光要素和发电功率精细化预报服务。
孟庆强表示,应深化人工智能算法与气象数据融合应用,提高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