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2025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话气象
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政策引领、数据驱动、场景突破 构建金融气象体系化发展新路径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07日19:00

  气候变化引发金融风险的渠道主要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洪水、飓风等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使经济主体遭受损失,将通过房地产资产价值减值、企业盈利降低、居民财富损失、抵质押品减值等多个传导路径将风险传导至金融体系,直接破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物理资产

  另一方面,全球“双碳”战略的加速推进,使得煤炭、石化等高碳行业面临政策限制和技术变革的双重压力,导致资产贬值甚至搁浅。商业银行若持续为高碳行业提供融资支持,可能会导致资产贬值甚至坏账增加。因此,绿色金融将是银行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认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危害是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对经济发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生产中断,洪水、飓风、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会直接破坏基础设施、厂房设备和农作物,导致生产中断、供应链断裂和经济损失。同时,增加交易成本与通货膨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会通过资本存量下降、原材料供应短缺、供应链阻断等渠道增加交易成本,进而引发供给冲击,推高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二是对金融安全的系统性冲击,使得信贷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如农村金融机构因农作物绝收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3%至5%。保险体系持续承压,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保险赔付突破1300亿美元。因此,金融系统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 本人供图

  江浩然表示,当前,金融气象体系化发展需以政策为牵引、数据为核心、场景为突破,通过多方协同实现风险减量与效益增值。

  具体来看,气象部门要提供高精度数据与定制化产品——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气候预测数据;联合金融企业成立实验室,推进气象数据与金融模型的算法融合,建设技术研发平台;提升气象灾害对经济影响的量化评估能力,为气候投融资、绿色债券发行等提供科学依据。

  金融机构则要开发气象相关金融产品——推动天气指数保险在农业、能源、交通等气候敏感产业领域的应用;加强金融气象信息化能力建设,研发建设金融气象数据集,推动气象数据从基础服务向数据加工、精算分析、算法模型等综合服务支撑转变。

  政府部门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气象与金融协同工作,强化机制建设和资源配置;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试点经验全国推广;推动金融气象标准体系建设,提出标准清单,提高标准应用效能;发展和培育金融气象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和气象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倩 责任编辑:蒋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