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暴雨、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呈现突发性增强、复合性凸显、时空规律打破等特征。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马宝成认为,公众防灾意识和灾害认知正面临三重挑战:
一是传统经验失灵。过去公众习惯以历史经验判断灾害风险,但气候变化导致灾害超出历史极值,公众若仍依赖“从没见过这么大雨”的经验主义,极易低估风险。
二是对复合型灾害链的系统性应对能力不足。单一灾害触发链式反应的现象增多,如高温干旱推高森林火险等级,强降水叠加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内涝,寒潮与冻雨交织导致交通瘫痪。但公众习惯孤立地看待灾害,缺乏对灾害链的识别能力。
三是信息过载与科学决策能力的不匹配。灾害影响期间,社交媒体中谣言、恐慌性信息与权威预警混杂传播。公众缺乏完备的信息甄别能力,以及将预警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知识储备。
同时,他发现,现有科普多聚焦单一灾种应对,较少解析灾害的叠加效应与次生风险;传统宣传依赖手册、讲座等单向输出,互动性与代入感较弱;城乡科普资源分配不均且适配性差,城市社区侧重通用性知识(如地铁避险),忽视老旧城区排水能力不足等现实风险,而农村地区直接套用城市模板,未结合方言文化、本土灾害特征设计内容,导致城乡科普呈现“水土不服”现象。
目前,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及流动人口等高风险群体防护存在盲区,未实现针对性覆盖:中小学防灾教育停留于通用演练,缺乏极端天气定制课程;老年人因数字鸿沟难以及时接收预警信息,且依赖经验判断风险。
马宝成认为,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关于安全应急公益宣传教育的规定,构建分场景、分群体、分灾种的精准科普体系,打造“精准识别—多元协同—技术驱动”的科普生态,将被动应急转化为主动御险,筑牢气候变化时代的防灾韧性根基。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构建立体化科普体系,从机制创新和协同上发力:建立分众化科普响应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人群特征,划分儿童、老年人、农村居民、户外劳动者等防灾画像,定制内容与渠道;搭建跨领域科普共同体,促进气象、应急管理、住建、文旅等部门数据共享,构建“风险识别—科普推送—应急响应”闭环,实现科普从“统一发声”到“精准滴灌”的跃升。
新技术也是提升科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率的重要手段。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可模拟灾害场景,如通过虚拟现实让公众“亲历”山洪暴发时如何选择逃生路线,或借助增强现实扫描社区地图标记隐患点。混合现实技术能还原灾害链过程,从而建立系统性防灾思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可驱动精准传播,基于用户地理位置、行为偏好及灾害历史数据,定制化推送内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能将科普文本转化为方言音频、手语视频,解决农村老人、听障群体信息接收障碍,破解科普“千人一面”困境。
(作者:刘倩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