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2025全国两会>气象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龚建东: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助力特色产业振兴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14日15:22

气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条件,深刻影响农产品的生长发育、品质形成和产量高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日益提升,农产品的气候品质逐渐成为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通过精细化气候品质评价,发掘当地独特气候资源,显著提升农产品气候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助力农产品特色产业振兴。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和广泛的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表示,部分地区对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重视不足,在农业发展规划和生产实践中,多侧重于农产品产量提升,而忽视气候因素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龚建东认为,对农产品气候品质形成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是导致挖掘利用农产品区域优势气候资源缺乏科学依据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目前存在对农产品不同生长阶段气候条件影响研究不够精细、行业数据共享不足、研究缺乏连贯性,对重点作物尚未开展研究工作等问题。

此外,龚建东发现,部分地区对气候品质评价结论决策应用存在短板。“一些地区拥有独特的小气候,能产出品质上乘的农产品,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结论未能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得到普适化应用,在农产品种植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龚建东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对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的重视程度。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纳入农业发展计划和规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评价技术研发、监测站点建设和评价工作开展;建立健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的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规范评价流程和结果应用,提高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活动以及媒体宣传等方式,向政府部门、农业从业者和社会公众宣介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争取有关各方的认同和支持。

深入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院校和相关机构开展专项研究;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和试验基地,开展田间试验和监测工作,积累丰富的一手数据资料,并加强行业数据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揭示农产品气候品质形成机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科学高效利用气候资源。推进相关部门将气候品质评价纳入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指标体系;通过打造试点,强化区域精细化气候品质评价及气候尺度规律特征分析等科技支撑,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种植大户等提高因地制宜利用优势气候资源的能力。

(作者:闫辰宇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