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韧性安全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与城市安全运行密切相关。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提升城市韧性的需求日益迫切。
“近年来,我持续关注韧性城市建设这一议题,提案也得到了相关部门认可,部分建议被纳入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看来,韧性城市建设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在顶层设计、硬件设施完善、群众安全意识和应急素养提升等方面扎实推进。
今年,郭媛媛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现代城市治理的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尤其是 DeepSeek出现后,有望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成为普适性基础工具,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增强城市活力,助力韧性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及其衍生风险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郭媛媛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有助于提前预估灾害风险,提升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提高预警信息的精准发布能力,同时推动气象科研更加深入。她建议气象部门持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此外,郭媛媛还强调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在防范和应对城市灾害风险时,多部门、各领域的协同至关重要,而信息共享则是这项工作的基石。各部门、社会群体应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搭建统一的城市治理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以及致灾因子、灾情、承灾体等信息,可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中集成应用,为城市应急联动决策提供支撑。
当前,中国气象局正全面推进气候变化研究型业务体系建设,以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预警“叫应”为抓手,加强监测、影响、风险评估与预警能力,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安全,推进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郭媛媛表示,韧性城市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韧性城市建设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畅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