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2025全国两会>气象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 发挥气象力量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12日10:58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走上通道,分享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宁夏故事”。

黄绵松出生在干旱缺水的宁夏固原,小时候见过风沙的强大威力,“风里夹杂着沙子,沙粒打在脸上真疼。”自小目睹旱塬干涸的他,立志守护家乡生态。

2024年10月27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固原市成功入选第二届“自然城市”名单,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固原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昔日荒凉的黄土高原披上绿装。在这一过程中,黄绵松利用所学,带领团队努力将固原改造成“蓄得住水”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最关键在于雨水资源的利用,能让尽可能多的干净的雨水为我们所用,不然雨水就变成了污水,从而带来浪费和负担。”

下雨时,“海绵城市”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真正做到小雨不湿脚、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黄绵松认为,这本身就是韧性的一种表现。

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这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巨大潜力。”黄绵松说。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发频繁的当下,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成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支撑力量。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点多面广,传统的人工调度方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响应效率亟待提高。而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可实现对复杂数据的重新梳理与深度整合,为城市水系统内涝风险防控、提升韧性提供了数字化新思路。

黄绵松认为,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气象部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气象部门提供精密的监测和精准的预报服务,提前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为城市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利用气象大数据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助力城市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作者:刘倩 雒璇 杨文海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