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5专题>2025全国两会>气象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郑永光: 持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09日07:16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再次就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出建议。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超强台风、极端强降水和洪涝、强对流天气、高温干旱、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部署实施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专项和防灾减灾工程项目,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有效防范应对超强台风“摩羯”等重大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数量显著降低。

  “夯实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取得了成效,但仍不能松懈。”多年深耕强对流天气领域的郑永光指出,目前,我国对龙卷风、极端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的认识还未完全清晰,业务监测预报预警和发布能力等依然存在短板弱项,“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业务能力,提升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切实做好联动防范应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 本人供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做好洪涝、干旱、台风、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对此,郑永光认为,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需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持续提升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技术科学研究水平。我国已将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纳入科技发展布局,并统筹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研发计划和项目。要确保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适当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资助率,通过项目进一步统筹带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多方科技力量,形成需求牵引、目标导向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攻关优势,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第二,通过工程建设项目推动新技术和前沿技术转化为业务能力。当前,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建设了众多气象探测设施,要进一步统筹工程建设,建立规范要求和标准体系,实现同类数据共享。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其转化应用到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中,全方位全链条提升防灾减灾业务服务保障能力。

  第三,强化部门和区域联防联动,降低灾害对敏感行业的不利影响。各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效联动应对,强化以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不断提升跨区域气象灾害的联防应对能力。

  第四,完善气象信息员制度,强化科学普及,提升公众自救能力。将气象信息员制度与气象志愿者报告制度相结合,按照标准和规范向气象部门及时报送当地灾害天气情况和受灾情况。“这对于龙卷风等小尺度天气灾害调查、提升监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郑永光表示,此外,还需通过更加广泛、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第五,不断提升预警发布能力。预警发布是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要继续完善快速精准靶向发布机制,实现分区域、分用户、分级别、分类别的灾害预警信息差异化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形式需要多样化。”郑永光以提升手机预警短信发布能力为例,建议采用“闪信”等强制提醒功能,必要时可采用强制手机震动或“鸣叫”等类似防空警报的预警发布形式。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