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的一场持续肆虐的山火,初步预计已造成100亿至30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且随着后续环境修复、基础设施重建等工作的开展,损失将进一步扩大。火灾后,加利福尼亚州前12大保险公司中有7家暂停或限制新业务,导致大量家庭依赖的保险项目面临“气候保险泡沫”破裂的连锁风险。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表示,这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资产和基础设施的直接损害,即物理风险。这场大火暴露出传统保险体系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加速了全球对天气衍生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 本人供图
与此同时,转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欧盟发布的最新碳排放新规则中关于碳排放的严格标准也迫使着汽车制造商加速向生产电动汽车转型。传统内燃机汽车制造商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股价和债券评级受到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或气象要素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涵盖从直接的经济损失到间接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已通过极端天气事件、行业转型和金融市场反应等具体案例显现出来,因此,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需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披露,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声誉。
魏明德建议,在未来不确定的气候变化中,通过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等措施,构筑起确定性的风险防御屏障——
在政策引领与机制建设上,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气象与金融协同工作,强化金融气象相关政策引领,推动形成多元化交流合作格局,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在理论体系构建上,高校、科研院所等需跨领域、跨学科参与,加强金融气象领域理论研究,明确金融与气象相互作用机制、金融气象风险识别和化解方式等。
在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上,加大金融气象科技研发投入,聚焦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推动气象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开发相关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减量能力。
在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管理体系,降低气候灾害风险对金融机构资产安全的威胁,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成果和气象数据在财产保险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刘倩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