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司富春,带来《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的建议》。他建议充分运用技术,整合黄河流域水文、气象、水质、地质、生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性研究。
作为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对黄河感情很深。这些年,他见证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也愈发认识到,由于黄河流域生态本底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科技创新发展薄弱等原因,黄河沿线各省(自治区)生态保护和发展质量差异较大,在战略落实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作为中医药专家的司富春还是致公党河南省委会主委。多年来,致公党河南省委会受托对口洛阳市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民主监督。2023年,他4次带队赴黄河流域洛阳段考察调研,相继走访洛阳市孟津区、伊川县、新安县等地,提出意见建议、社情民意信息等35条。
结合调研情况和研究分析,司富春表示,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高效协同治理体系不完备,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生态本底尚未摸清摸深摸透,难以有效支撑全局科学决策和各省(自治区)精准施策;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部分省(自治区)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未能有效解决;黄河流域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强大科技合力。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1988年夏天,彼时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司富春来到“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开封市兰考县开展义诊活动。他说,当年的黄泥水如今已然焕新。
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司富春认为,要以多方联动为核心,推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性研究,坚持以绿色优先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支持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逐渐在黄河流域分领域分区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区域-省-市”多层级纵向联动、多组织横向协同的治理格局。他特别提到,要建立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并充分运用区块链、元宇宙、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流域水文、气象、水质、地质、生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尺度、多要素的海量信息数据,为高效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司富春还十分关心黄河文化保护工作,他呼吁,共同打造大黄河文化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措施和方案的协同联动,制定特色突出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产品、旅游线路,加快黄河文化体系建设。
(作者:王亮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