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绘就,实干谱新篇。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持续在全国气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实干笃行,把全国“两会”描绘的发展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今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表示,气象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起来,准确把握气象工作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气象部门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坚决当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新篇章。
强化核心业务支撑 打造科技“硬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表示,将在气象预报和信息业务领域双路并进: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统筹谋划“十五五”发展,用新技术推进业务智能化、平台绿色化、产品高端化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向业务型研发转型发展;紧盯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新赛道,加强开放合作,更好发挥气象部门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同时,今年将加快构建适应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体系,组织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和发展气象数据产业新生态,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新动能。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将继续担当科技创新重任,带领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聚焦气象事业发展“四大支柱”之一的数值预报,不断强化地球系统数值预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更好发挥数值预报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随着《2024年风云气象卫星应用能力提升重点任务》印发,风云气象卫星全年23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以任务为牵引,不断锻造风云气象卫星技术服务能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表示,该中心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新技术应用、卫星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硬实力”,同时也瞄准国内国际需求,积极把卫星专业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增强社会服务现代化“软实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气象雷达在短时临近天气和极端灾害性天气预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鹏表示,该中心将在中国气象局的统筹指导下,加快建设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立体气象观测网,全面提升气象观测装备的技术水平与数据质量,扎实推进气象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动以天气雷达为主的气象观测资料和风云气象卫星资料融合应用,进一步发挥精密监测支撑作用。
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全国“两会”期间,促进人才发展成为会场内外的热点话题。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王志华表示,将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大对气象青年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抓好“十百千”气象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推进气象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做实做优服务,增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春播的序幕逐渐拉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吉林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扛稳守牢粮食安全重任意义重大。“吉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世恩表示,吉林省气象部门将全面实施“气象+农业”赋能行动和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立足于防、着眼于早,强化关键农时气象服务,大力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和现代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中国气象局派驻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刘为一信心满满。他表示,今年将扎实完善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充分发挥气象帮扶优势,结合村情发展紫皮蒜种植,发挥帮扶产业效益,推广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指导村民科学灌溉,组织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新成果,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做好洪涝、干旱、台风、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范应对,加强气象服务。 湖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武汉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劭魁表示,武汉市气象部门正以开展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下一步,将实施“气象+”赋能智慧韧性城市建设、都市农业发展、湿地生态保护和人民美好生活“四项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十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他表示,作为气象科技工作者,一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和岗位工作优势,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夯实温室气体和碳中和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预测和适应科学研究、支撑风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是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青海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凤霞表示,青海生态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全省气象部门将坚决扛起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推进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服务体系示范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
作为浙江省首笔工业“气候贷”的落地城市,温州在"气象+金融"的探索上走在全国前列。温州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勇表示,当前市气象局正加强气象与金融领域的融合发展,发掘气象数据深度价值实现,“我们将在工业、农业领域继续推进‘气候贷’探索,打造气候资源优势转化渠道,提升企业财产保全能力,为企业带去更多实惠,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重要任务。”山东省烟台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磊表示,以服务建设海洋经济大市为目标,烟台气象部门正不断强化与涉海部门和企业协同联动,下一步,还将深度融入海洋牧场安全生产,探索通过5G基站等多种手段,提供智能靶向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海洋生态监测服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气象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工作实际,气象部门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出方向,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潘进军表示,将把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法治建设,推出落实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相关立法,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各部门、各行业气象探测资源共谋共建和数据共享共用,进一步解决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磊在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深有感触并表示,上海气象部门将实施赛道突破工程,围绕人工智能、强对流、台风、专业气象服务四个领域,大力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实施气象经济探索工程,开展“气象数据要素×金融”行动,培育新质技术、新质人才、新质要素,构建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
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晶表示,江苏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全省气象部门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打造气象新质生产力增长极;聚焦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做好交通运输、能源等高敏感行业气象风险预警,积极服务保障各行业各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市气象局近日举行了气象科技赋能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该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峰表示,通过进一步明确目标,该局将以发展气象科技产业为抓手,建设低空气象细分领域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构建低空飞行“气象监测网”,推动建设低空经济“气象数字网”,孵化培育低空“气象赋能网”,全面促进气象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作者:刘丹 文科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