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区由局部强降雨导致的暴雨洪水、由冰川消融导致的融雪洪水频繁发生。相较于东部地区,西北地区面对洪涝灾害时更加脆弱,也更容易遭受损失。
根据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调研,当前相关灾害风险防控工作存在明显不足,早期预警系统还不健全;西北干旱区防洪基础设施体系有待完善;当地人民群众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应急知识等。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是完善西北干旱区洪水早期预警系统。加大监测站点建设力度,织密监测网格。建立适合当地的洪水预测模型。通过整合承灾体普查数据,科学评估洪水暴发的可能性和影响,绘制风险地图。将雷达降水反演、卫星观测数据、雨量站观测、模式降水预报相结合,借助水文和水动力模型,运用暴雨洪涝预报预警系统,为灾害应急处置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响应时间。
二是提升西北干旱区基础设施的抗洪能力。改造西北干旱区的水利相关设施,消除病险水库风险。建立水库防洪风险及效益评价模型,确定相对合理的汛限水位方案。在干旱区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洪涝风险,根据未来人口和城市发展规模的预期提高主城区和主要城镇的洪涝灾害防御标准。实施灰色(堤防)工程和绿色(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工程相结合的洪涝韧性措施,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城市韧性发展策略。加强对干旱区基础设施的监测和管理,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设平急两用设施与体系,鼓励存量设施“平急两用”升级改造,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提升西北干旱区群众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相关知识教育和宣传等。完善相关公共安全管理工具,及时发布灾情风险预警、应急避难信息、城市风险地图、农业风险地图等专业化预防服务产品。
四是结合西北干旱区特点制定专门的洪涝风险管理方案。充分考虑到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洪涝灾害对基础设施的潜在破坏、各类承灾体的综合隐患,以及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发生过程,建立专门的干旱区洪涝风险评估机制,制订管理计划,包括应急方案和相应的通信及疏散要求。在暴雨山洪灾害多发易发的干旱地区,研究制定临时应急避难或长期移民规划。(赵宁整理)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