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亮色掠过雪白的赛道,扬起雾般晶莹雪花。2月4日,在北京市延庆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高山滑雪比赛的最后一个比赛日,气象保障服务人员在现场见证了男子、女子回转冠军的诞生。
距延庆城区18公里的海陀山麓,不仅拥有优越的自然风光,也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所在地。两年前的2月,气象工作者在这里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并实现多个“首次”。如今,在同一赛场,“十四冬”赛事有哪些新看点,气象保障服务又有哪些新突破?
(一)赴约
2月1日,记者跟随延庆区气象局办公室主任贾良前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目光所及山峦围绕、密林层叠,远处的几条雪道从山巅一路延伸下来。
从山脚乘坐4880米的国内最长观光索道,一路平稳到达小海陀山顶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这里有多条竞赛雪道、训练雪道和技术雪道,山间还耸立着一个个气象观测站。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李根 摄影
“十四冬”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和高山滑雪项目在这里举办。“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是按照世界杯级别赛事的需求开展服务保障的,包括塔台、制冰修冰、制冷系统、冰面的温度控制等。”国家高山滑雪公司副总经理吕泓佑说。
天气条件对冰雪赛事影响较大,温度、湿度、风速等各类气象指标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影响赛事的正常举行。据延庆区气象台副台长阎宏亮介绍,延庆区气象局从2023年10月23日就启动了2023/2024赛季冰雪赛事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除了“十四冬”,国际滑雪联合会高山滑雪远东杯、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等比赛同样需要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支撑。
延庆气象部门全面掌握关于造冰造雪、供暖、交通等赛事及外围保障的需求,专门制定了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方案,成立了探测运维、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和综合保障等4个协调工作组,组建一支专家团队,滚动开展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在延庆区气象台,卫星云图、气温分布图、气象站数据图、2分钟平均风图等多个产品在冬奥多维度预报平台上实时更新,汇总、分析各类气象信息之后,形成专业气象信息报告发往各赛事保障单位。
“气象局每天早晨7点之前预报当天及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每天下午5点前又给我们提供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我们还成立了联合工作群,一起研判赛事能否正常举行。”延庆区体育局党组副书记马志勇说。
阎宏亮表示,经过两年的沉淀,冬奥遗产持续发挥带动作用,预报、观测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业务人员的经验累积让各项赛事的保障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
气象综合可视化系统中实时显示延庆赛区各气象站点数据。 李根 摄影
(二)赋能
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设有18个气象观测站,其中包括小海陀山顶的一部S波段天气雷达,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这背后,是当地气象工作者多年的努力。
时间回溯到2014年,气象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海陀山,勘察选址、确定点位、设计方案、建设安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填补海陀山气象数据的空白。
“当时的海陀山乱石丛生、崎岖陡峭,没有道路和缆车可用,所有安装设备只能靠骡驮人背,一路得两三个小时才能爬上去。冬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时候,手脚冻到没有知觉,在山上迎着冷风啃面包是经常的事。”贾良回忆道。
2014年首批梯度气象观测站建成,为成功申办冬奥会提供了准确的气象数据。之后的几年间,为填补海陀山观测“空白区”,提供地面气象要素“分钟级、秒级”风监测数据支撑,气象部门沿赛道梯度建设了26个多要素气象观测站。随着“气象监测网”越织越密,延庆赛区形成了24小时“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天气监测体系。
小海陀山顶上的气象观测站。李根 摄影
海陀山海拔超过2000米,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山顶和山脚的风速差异很大。这对气象预报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由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及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气象部门的11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冬奥会延庆赛区气象团队,自2017年起连续5年齐聚延庆赛区开展冬训,为的就是摸清海陀山山地气候的“脾气”。
阎宏亮和团队成员白天进山、晚上训练,把海拔最高达2198米、垂直落差900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走了个遍,详细记录了山地天气变化情况,回到基地后继续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比武”。经过多年的磨砺,“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终于得以炼成。在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中,延庆区气象局的观测预报服务流程得到进一步打磨,人才队伍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信息屏上显示着气象数据。李根 摄影
赛场之外,延庆正积极利用冬奥遗产塑造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新名片,不断探索与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精品项目。今年,在风景秀丽的延庆龙庆峡景区举办了第38届冰灯冰雪嘉年华,其间气象部门为冰灯采冰等关键活动提供了精准的气象服务。
“延庆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在大型文化活动中,气象部门始终提供着专业、精准的气象预报服务,为延庆的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作出了贡献。”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周宝平表示,期待气象部门为延庆的冰雪经济持续赋能。
(作者:李悦 刘丹 张思晴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