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新春走基层>基层之声
新疆哈密:十三间房“听风者”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2月22日22:58

这里是准噶尔盆地气流从天山突围的峡口地带,气流在此产生“狭管效应”,形成全国有名的“百里风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三间房气象站就坐落在风区中心,这里年大风平均日数为200多天,最多年份达220天,工作此于的气象人可谓名副其实的“听风者”。龙年春节,本报记者专程来此探访和体验这里的气象人如何在干旱缺水、风沙不断、堪称“生命禁区”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的。

2月7日7时,节前换班的十三间房气象站观测员芮建文、木拉提·尕斯两人已在早市选购了好多年货,手中的蔬菜、水果、肉、鱼必须是最新鲜的。“十三间房离市区远,周边最近的补给点都在近百公里外,只能每次换班时把补给带过去,一次带足十天的用量。”芮建文说道。

历史上这里曾是丝绸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早年筑有十三间房,供过往客商休憩和避风待行,故名“十三间房”。十三间房站距离哈密市224.9公里,从哈密市出发驱车三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全站共有四名职工,实行轮岗制,两人一班,十天换一次班。

驱车前往的路上,在十三间房站工作了7年的木拉提·尕斯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十三间房还有火车站,气象站与火车站两家单位人员加起来不到五人,每天下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一些信息,组织一些活动,后来火车站迁走了。近些年,新疆的新能源发展很快,10余公里外又落户了华电风力发电基地,所以我们两家加起来就是十三间房目前的全部人口!”

来到十三间房气象站,放眼望去,茫茫戈壁,寸?不生。一阵风袭来,即使裹着厚厚的棉衣,我们还是不由地打了个哆嗦。十三间房站4名观测员一年四季坚守在这里,观云测雨,与低温、大风、沙尘、炎热、干旱等极端天气为伴。木拉提·尕斯介绍说,冬天这里就是“风洞”,更是冰窟窿,夏天则成了“火焰山”。温度计有时也赶不上不断飙升或下降的数字,严寒酷暑常常挑战着人们身体承受能力的极限。最可怕的就是大风,破坏力极强,常常出现的大风天,会吹坏观测设备和办公室窗户玻璃,吹坏电线导致停电,吹坏网络线路导致断网,这些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换班车辆刚到单位,十三间房气象站站长王军便拉着前来换班的芮建文和木拉提·尕斯直奔观测场。“最近风大,数据接口每天要维护,电信要强化网络,记得及时对接……”几个人走在观测场,一个个设备地检查、交接,每检查一处,他们都要下意识抚摸一下这些已经陪伴了他们很久的“老伙计”。

2月9日,除夕。

大家和往常一样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我们一起做年夜饭吧?”芮建文委婉地同我们说。两名观测员、记者加司机一共四人开始忙活了起来,芮建文笑着说:“今年是站上历年过春节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最红火的一次。”准备好凉拌、炒菜所需食材后,芮建文主厨,十道菜已成雏形,但主食吃什么,大家一时拿不准。“要过年了,中午能在这里团圆,我们包顿饺子吧。”王军的提议,迎来了大家的附和。和面、擀皮、和馅、包饺子,一条四人的“流水线”瞬间展开。

驻守戈壁,孤寂是生活常态。随着夜色降临,一桌菜,四个人,围坐在一起,打开电视,边看春晚节目边吃边聊。因为大风停电,站上电视信号老断,手机信号也不稳定,聊天就是大家最常用的娱乐方式,往往这时候,木拉提·尕斯就“插播”他在站里工作7年来所闻所见。

每年春节,这里似乎与世隔绝,属于他们的就是不停地忙碌,以此冲淡他们对亲人的思念甚至一些胡思乱想。甚至他们没有时间遐想,芮建文说,“一到站上就要打足精神,最害怕的就是生病,两人中一旦有一人倒下,工作量可想而知。”去年十一长假,观测员熊麒在大风中加固设备时被大风带倒致肋骨骨裂,呼吸都痛,但那几天大风持续呼啸,能见度极低,换班的人无法前往,他硬是咬着牙在岗位上坚持了四天多。

十三间房气象站都是一人“身兼多职”,观测员、锅炉工、炊事员、维修工、保安……说起现在的工作量,芮建文觉得与前辈们相比,现在已经幸福和轻松了好多:“过去还要到几公里外拉水,每天好几趟,遇到大风天,行动异常艰难。”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站里水碱性太大,热水器水垢太多,动不动就“罢工”,能顺利洗个热水澡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大年初一凌晨3时许,戈壁风声再起,正值班的芮建文拿起手电筒冲向观测场,对每个观测设备进行加固,半个多小时后,他一身尘土回到宿舍,喝了口水后说:“大风天天在刮,每天风起前,站上规定必须清理加固观测设备,这要是风刮起来,吹坏了设备,耽误了数据传输,那可是不得了的事。”

一代代气象人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坚守,没有退缩,几十年没有出现一次错情。他们说,他们内心只有一种崇高——既然来到这里,那就要把生命融入这里,把根扎进这片戈壁大漠,他们甚至开始享受戈壁的静谧。他们说,坚守,心里更踏实。

(作者:玉素甫·吐尔公 石侃 责任编辑:蒋芷晴)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