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新春走基层>科技创新
他们把实验室搬进农田——走进河南省鹤壁气象科技小院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2月07日14:02

1月23日,记者走进河南省鹤壁气象科技小院。在近60亩的试验田里,青翠的麦苗在阳光下尽情舒展,气象观测设备静静矗立,这其中,有几个身影正在田间穿梭忙碌。

身影之一是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王福州。只见他仔细察看麦苗的长势,时而弯腰拨弄土壤,时而凝神观察麦叶。

在他身旁一起察看苗情的是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余卫东。他们在麦田中边走边聊,探讨着气象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这片试验田主要是为了研究气象条件与小麦品质之间的关系。”余卫东指着眼前的麦田说,是否适合种强筋或者弱筋等高品质小麦,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如今,随着农业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一线科研人员已经不再仅仅关注粮食的产量,更加注重其品质,这份关注为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人不仅能够“吃饱”、更能“吃好”。

 图为河南省鹤壁气象科技小院全景 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 供图

记者跟随专家来到浚县屯子镇月强小麦种植家庭农场,农机手王连江热情地迎了上来。他告诉记者,自己种了近200亩冬小麦,大多属于贫瘠的岗坡地,土地相对干旱,浇水是他最大的难题。

“多亏了气象服务。”他笑着说,去年12月,本来打算浇水,但农业气象专家说马上有雨雪天气,这场雨雪持续了两天,省了几千元的浇水钱。

天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无论是春天的倒春寒、夏天的暴雨洪涝、秋天的干旱少雨,还是冬天的低温冰雪,每一场天气过程都牵动着农民的心,影响一年的收成。

记者在农业气象专家的指导下察看麦田长势情况。周爱春 摄影

在离开家庭农场之际,王福州叮嘱:“1月底2月初又有一场雪,记得及时关注群里的消息!”他深知,对于农民而言,提前掌握气象信息直接关系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晾晒等系列农事活动的时机。

浚县卫溪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位于白寺坡蓄滞洪区。2021年,这里是特大洪涝灾害中受损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平均过水深度达2.5米,小麦当年晚播了一个半月。

如今,醒目的标尺依然矗立在农田之上,而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大田试验控制系统和作物自动化观测系统。鹤壁还围绕地方农业气象需求开展各项试验和服务工作,并于2019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这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

在30万亩高标准农田里,记者跟随王福州走到麦田边。他蹲下拨开表层的积雪:“小麦达到冬前壮苗标准是‘五叶一心’。苗期要经过耐寒耐旱锻炼,才能更加健壮。”说完他又将积雪盖了回去,“这是它们的被子,盖上才暖和呢!”

工作人员在雪后开展冬小麦越冬期长势调查。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供图

如今,分期播种试验迈入第三个年头。农业气象试验的周期长,两到三年也仅仅是起步阶段。但付出就会有回报。优质小麦的种植不仅能够帮助农民每斤多赚一毛钱,更意味着一个种植大户一年就能增加几十万元收入。从种子的筛选到成品,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气象成果落地生根,贯穿了小麦的培育、播种、生长、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正是这样的全链条气象服务,让农民们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气象服务在种子培育产业中也举足轻重。每年6月至10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鹤壁综合试验站站长常建智都会带领团队在这里开展育种实验。他们深知,摸不透“老天爷的脾气”是育种过程中最头痛的事情。尤其在麦收时节,“烂场雨”不仅会影响麦子的收获,还会影响后续玉米的播种和试验。

“过去,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天气,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看天’‘用天’。”王福州说。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农业气象服务已经实现了从点到面、从定性到定量、从“有什么服务什么”到“需要什么服务什么”、从宏观到精细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气象服务正逐步从“讲原理”向“看实效”转变。王福州说:“未来我们不仅要把实验室搬到农田里来,还要把农田变成我们的实验室。”

(作者:李倩 刘蕊 周爱春 张明珠 李雯 责任编辑:闫泓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