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3专题>好新闻>文字类和媒体融合类>优秀作品
“双奥之城”的气象答卷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4月19日17:11

2022年3月2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的第16天,冬奥气象保障服务总结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一份来自冬奥北京气象中心的精彩答卷呈现在与会同志眼前——

提前研判、准确预报,助力开闭幕式顺利举行;精细服务、支撑决策,助力各项赛事顺利完成;主动融入、精致服务,全方位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历时7年的努力。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按照“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误”的要求,将服务贯穿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为书写“双奥之城”新的历史华章贡献气象智慧。

在披荆斩棘中迎战与突破

无历史资料、无核心技术、无相关经验——七年前,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冬奥北京气象中心面前。七年后的今天,难题被一一攻破并落地结果——

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复杂地形下实施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山地精密气象观测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首次实现复杂山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气象预报,自主可控的小尺度局地精准预报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首次实现冬奥专用气象信息报告的全自动化,彰显中国冬奥会赛事气象技术服务现代化水平。

首次部署“云+端”核心业务系统,毫秒级数据响应支撑三地多赛区应用……

七年间,冬奥北京气象中心每一天都在书写新的历史,每一刻都在创造奇迹——

2013年申奥工作启动后,气象保障服务也同步开展。彼时,海陀山还是冬奥比赛场地的申报地,没水、没电、没网、没路的困境,让第一次登上海陀山的探测保障团队受到极大冲击——“根本不具备建站条件”。数不清的跟头、磨坏的鞋子、荆棘划出的血口子……为了寻找符合标准的气象监测点,团队把海陀山爬了个遍。为搬运大型设备,团队找老乡借来骡子,骡子罢工,队员顶上……第一批梯度气象观测站在2014年9月至10月快速建成,获取宝贵的第一手气象资料,得到国际雪联专家的称赞。这些观测站的建立,也为如今建成“三维、秒级、多要素”冬奥气象立体综合监测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10月30日,北京市气象局正式上报《2022年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气象条件》。翔实的数据、有力的论证,成为当时国际奥协大会中陈述北京申办冬奥会优势的重要参考。为了这份报告,北京市气象局应用气象科技理论方法,科学模拟了复杂地形条件下海陀山地区的气候特征,创新性提出适于启动造雪和适宜持续开展冰雪运动的“结冰期”概念,为有力回答北京申办冬奥会是否具备合适气象条件、是否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问题做出了气象贡献。

申奥成功后,办赛气象保障服务各项工作进入“快车道”——

2017年10月,组建以北京市和河北省气象部门为主体、国家级及北方部分省(自治区)气象部门参加的山地气象预报团队,这支由52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团队实地研究复杂山地气象预报难题;汇集20家单位和部门的专家、骨干,组建冬奥气候专家团队和服务团队,开展小尺度气候评估和预测技术研发;在国家“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来自气象、民航、科研院所的19家单位43名专家组成科技攻关团队,深入研究复杂山地气象机理问题。

2016年至2021年,连续6年向国际奥委会提供赛区天气分析报告及天气风险分析报告,为赛道、场馆和缆车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确定最佳比赛时段、完赛日期、运动员参赛准备等提供重要依据;开展冬奥会竞赛日程安排、开闭幕式组织等气象风险评估;连续4年开展“季节—月—延伸期”递进式全流程滚动冬奥气候预测、赛区人工造雪窗口期气象条件分析、极端高温融雪风险分析。

首次实现复杂山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网格气象预报。在“数字化气象台”中,预报员订制数值模式产品支持复杂天气预 报技术得到实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首次得到应用;引入区域气候预测WRF模式精细化预测产品、拓展低频天气图和人工智能预测方法,研发复杂地区精细风场模拟与评估技术;实施智慧冬奥2022天气预报示范计划,让16家单位的27类41项小尺度局地精准预报技术成果同台竞技。

建成7个核心业务平台,实现“北京开发、京冀互备、三地共用”;“专网+云端”气象视频会商新模式发挥成效,保证了中央气象台、北京、河北、各赛区、赛事现场多点灵活视频会商的顺利进行;建设覆盖冬奥服务全领域的信息网络,全面满足13类冬奥气象数据在各个节点的高速高频次传输需求,形成冬奥组委、国家级、省市级、三个赛区气象信息的互通共享及备份格局;冬奥C49天气报告及ODF(实况、预报、预警)4类数据产品服务在冬奥历史上首次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运行。

气象探测网越织越密。到冬奥会开幕前,北京区域新建和改造各类冬奥气象立体探测设施135套,其中9个赛道核心自动气象站迁建20站次;新建1部延庆海陀山S波段天气雷达、12部北京及周边X波段天气雷达,形成24小时“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天气监测体系。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筹办期间,这些成果在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以及冬奥工程建设中得到全方位检验。

曾经的庄严承诺如今已兑现

高山滑雪项目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承办该项比赛的延庆赛区地形复杂。做好复杂山地气象预报,是预报服务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2022年2月6日,延庆赛区迎来冬奥会期间的第一个比赛日,高山滑雪男子滑降项目正式开赛。开赛第一天,预报服务团队就面临一道考题——判断现场风速是否适宜比赛进行。“我们预测当天中午到下午赛道上的风速较大,第二天风速会明显减小。”团队成员荆浩说。仲裁委员基于精细化天气信息,决定将6日比赛调整到7日举行。实况如预报一样,7日赛道风速十分适宜比赛,比赛完成效果非常好。

延庆赛区开赛第一天,现场气象服务精彩亮相,收官战中,气象服务也同样收获了“金牌”。

2月20日,延庆赛区迎来最后一个比赛日,还将诞生冬奥会期间的最后一块金牌。当天,预报服务团队再次发挥“神算子”作用——基于气象监测系统和大数据研判,加上连夜会商研讨,精准预测出20日两个小时“窗口期”。“比赛本来计划在19日举行,但是19日风力持续较大。”团队成员邱贵强回忆说,当时他们十分肯定20日会有比赛“窗口期”。根据预报,抓住20日9时到11时的窗口期,比赛顺利完成。

而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冬奥北京气象中心打赢的胜仗不止这一场——

准确预报1月30日蒙古国沙尘对赛区无影响;提前10天研判出2月13日强降雪、降温、低能见度天气,为赛事组织和调整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精准预报2月8日和15日中午前后的偏东风,为谷爱凌、苏翊鸣获得金牌,助力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双金”场馆做出贡献。

北京冬奥组委根据气象预报,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好各项应对措施,合理安排和变更比赛日程。与此同时,气象服务广受赞誉——“预报非常专业,非常棒!我们叫那位女士(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队长时少英)‘天气女孩’。我们以为风会大的时候,她说风会小,果然就小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有史以来最好的气象服务(Best weather service ever)。”“我认为,北京冬奥组委拥有最先进的天气预报系统。因此,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坏天气,我们都可以克服。”

这背后有一支现场团队,成员是来自北京市气象台、中央气象台的骨干预报员,“两两职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和竞赛指挥组前方工作组,精心提供局地环境下细致的风力、风向、能见度预报,为运动员调整打蜡方案、设计比赛动作等提供帮助。

“今年1月,我们抱着一种将奔赴战场,全身心投入冬奥会大考的激动心情,庄严承诺‘将圆满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服务保障任务’。今天,我们兑现诺言、接受检验,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MOC)气象服务团队队长何娜自信且坚定。

在开闭幕式、火炬传递中,气象依然功不可没。从2019年开始谋划,逐步建成的国家体育场冠层、场内观礼台、舞台地面“4+4+1”专门观测设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部智慧场馆平台;自2020年起组建开闭幕式预报专班,团队持续开展开闭幕式天气风险分析,研究开闭幕式期间历史上高影响天气特征,定期滚动提供气候趋势预测;1月起,团队针对活动集结、进场、活动期间、撤场分阶段和焰火燃放三个高度层,开展以风向风速、体感温度为重点的预报预测;1月26日起,市区两级气象部门启动火炬接力气象服务,2月1日起,制作6个接力点位的天空状况、温度、风力逐1小时预报产品,预报与实况高度吻合,特别是针对2月4日下午大风天气对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火炬接力的影响,实时跟进并提供风速实况信息,为指挥部制定保障方案提供科学支撑。

为前方精彩合力守护

气象保障不仅是赛事的有力支撑,还润物细无声地守护着城市安全运行。

气象通报是每日各级指挥体系调度会的第一项内容。气象部门与市区两级赛事运行保障部门建立“一户一策”服务模式,实现了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三大赛区赛事场馆、关键作业点位、重点交通枢纽、999急救中心等气象信息共享和平台融入,为总体调度、交通保畅、能源保供、扫雪铲冰、森林防火、高山赛场直升机应急救援等不同场景提供专属服务产品1500余期,成为各项赛事保障工作指挥调度的“前哨站”、应急处置的“指示灯”。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中国气象局的有力领导和高位组织、各内设机构和各地气象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充分发挥垂直管理优势形成合力。在冬奥气象中心领导下,冬奥北京气象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深度融入北京市调度指挥体系,牵头单位发挥带头作用,配合单位向前一步,构建了环环相扣、人人对接、事事交卷的良好工作氛围。2月1日起的每日调度会和简报,成为落实中国气象局、北京市运行指挥部工作要求,检查和报告每日工作进展的重要工作机制。以北京市气象局党组纪检组为主组成的监督组全程参与,做到层层推进、件件落实、步步督察,是确保冬奥气象服务有力有序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气象局统一领导下,组建“冬奥气象之师”——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京津冀晋蒙五省气象部门52名骨干组成“最优”山地预报团队;科研院校、企业及军地业务单位等30余家50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最精”科技研发团队;国家气候中心等20余家单位和部门专家、骨干组成“最专”气候评估预测团队;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在京高校、科研业务单位和部队技术专家组成“最强”专家团队;57名业务骨干进驻16个点位,组成“最锐”现场服务队伍;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等十余家企业联手进行全程技术保障,组成“最勤”运维保障团队。

“我将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不辜负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党组的信任,全力以赴做好冬奥预报服务。”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全体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成立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探测运维保障两个临时党支部,在冬奥气象服务筹备、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时光不负奋斗者,岁月眷顾追梦人。精彩的气象答卷已经写就,这是“一起向未来”的新起点。从现在迈向未来,我们有理由对首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抱有更多期待。

(作者:叶芳璐 责任编辑:颜昕)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