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3专题>好新闻>文字类和媒体融合类>三等作品
来自南方的一线观察:冰雪运动火了,气象“潜能”如何激活?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4月19日16:07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歌曲映入现实,滑雪“小白”梁贝拉,没想到自己是在家门口——广州踏进的滑雪圈。“虽是室内滑雪场,但还是无法抑制滑雪时多巴胺和内啡肽分泌时带来的愉悦。”

这样在南方滑雪的场景,对于有着22年滑雪经验的冬奥滑雪项目解说员、国家级单板裁判员闫子奇来说,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1999年,滑雪场还人迹罕至,但从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开始,滑雪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滑雪,这项冬季休闲项目正在成为南方年轻人心中潮流的代名词。

沸腾热“雪”燃向南方“以前说起神农架,大家想到的都是避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冬天来这里,参与冰雪运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守东说。

今年春节期间,神农架林区接待游客7.3万人次,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湖北多个冰雪点纳入全国“冬日烟火•南国雪乡”精品线路,春节期间全省冰雪旅游项目累计吸引13万余人次。

在以重庆、四川成都等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浙江安吉、江苏无锡等为代表的华东地区,各大滑雪场也成为虎年春节最受游客喜爱的目的地。

“以往春节假期也是滑雪旺季,但大年初三这么热闹还是第一次。”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教练于冬卿对此深有感触。仅春节假期,安吉3座滑雪场共接待游客47500人次,直接创收3100万元。

实际上,这些滑雪场火热的背后都有相似的原因:具备良好的山地资源、积雪资源及经济基础。

以神农架为例,据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评估结果,湖北省西部和东部中高山区冰雪资源丰富,降雪丰沛、雪期长、雪质干爽、温湿条件好、适宜滑雪日数多。

依托当地气候资源和地形等优势,这里逐步开发建成一批能够与北方地区相媲美的滑雪场,仅神农架便拥有多个滑雪场。

“当时建设国际滑雪场时,我们提前开展了为期近一年的野外气象考察,对地理位置、每年降雪周期、降雪量及气温是否适合运动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论证,形成神农架滑雪场选址气象条件分析论证报告。”神农架林区气象局局长杜德亮说。

过去,冰雪产业多围绕“冰雪黄金纬度带”布局,受气候条件限制的南方一度是冰雪运动的空白区。恰恰是这种天然冰雪的稀缺,更加激发了南方民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在春节热度排名前十的滑雪场中,南方雪场占据五席。在“马蜂窝”平台上,广州、上海等南方城市跻身春节假期冰雪消费热门城市。

据闫子奇观察,南方城市的冰雪项目多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滑雪、滑冰,以及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一些易于普及的运动。室内冰雪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一方面可全年开放,减轻运营压力,另一方面可控性强,能给初学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运动场所,扩大受众面。以广州“融创雪世界”为例,消费群体呈全龄化趋势,不仅有小朋友,学习滑雪的中老年人也越来越多。

同时,南方不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为冰雪运动的“南向”布局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大家正在养成一种习惯,不管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每到冬天,都会想参与到冰雪运动中。”闫子奇说。

造雪、保雪、压雪皆倚赖“天时”

2月12日傍晚,位于海拔2500米的神农架国际滑雪场雾气缭绕。洁白雪道旁,造雪机炮口正在“吞云吐雪”。在南方的室外滑雪场,这是一种常态。

“目前全世界只有极少数滑雪场能依靠天然降雪满足日常运行,大多数滑雪场需要科学开展人工造雪。”该滑雪场副总经理李光红说。

南方滑雪的旺季,在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可由于南北方气候环境的差异,自然降雪概率远小于北方,且很多地区冬季环境温度达不到0℃,雪量少、融化快,因而人工造雪在满足南方游客休闲娱乐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多年实践发现,当气温达到-3℃以下,且配合一定湿度,便是造雪最合适的时机。”李光红对气象服务在滑雪场运营中发挥的作用赞不绝口,“根据天气预报,我们才能用最少的电和最少的水造出最多的雪。”

由于常规造雪受天气影响颇多,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滑雪场特意引进高温造雪技术,成功将雪期延长至4个月。

建设一条优质的雪道,除了造雪以外,还需要压雪塑形。“雪太干,很难被塑造成形状;雪太硬,容易凝结成冰无法塑形;昼夜温差大,令雪花易结成硬雪或雪团,给滑雪运动带来安全隐患。”金佛山运营分公司负责人王传亮说。因此,造雪结束后,王传亮还会组织人员用压雪机器压实和打碎雪,保障安全的同时,还可实现雪的再次利用。南方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对冰雪是一种消耗,维护雪场运行,“保雪”工作同样重要。“我们会特别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如果遇上持续降水或气温持续上升的情况,现场会采取相关措施避免雪融。”王传亮介绍。

相较于室外滑雪场,室内滑雪场在南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突破了季节和地域的限制。春节期间,广东广州、云南昆明、江苏无锡、四川成都、重庆等地室内滑雪场门口排起了长队。

融创文旅集团是国内雪场运营商之一。该相关负责人介绍,室内滑雪场运行依旧离不开气象的支持。“室内雪场建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保温和隔气工作,让室内温度达到常年-5℃左右的恒温状态。在前期设计和施工阶段,需要综合考量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影响。”

升级冰雪产业仍需气象“热能”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教授认为,目前滑雪产业正处于“激情式”发展,但也带来区域同质化严重、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间融合度低、服务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其所在团队针对性编制了滑雪产业综合适宜性空间分布图、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适宜性空间分布图及中国滑雪旅游适宜性变化图等。

冰雪产业极大依赖于地形、气候、冰雪资源、景观等自然禀赋和交通可达性、周边经济发达程度等社会经济要素。同时还应考虑如何走绿色低碳路径的问题,因为冰雪运动场馆的建设涉及水资源、能源、碳排放等成本与环保问题。

因此,冰雪项目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需要有序、健康地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理念,科学规划雪场密度、地址;坚持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坚持市场与政府并行不悖,一手抓发展规划,一手抓监管。

效存德认为,冰雪经济发展会逐渐回归理性。在这个过程中,滑雪场馆需要统筹考虑全国滑雪场馆级别,充分结合度假型、学习型和体验型等大众滑雪场类型,形成合理有序、分级分类的地理格局;政府与运营商需要树立“地铁式经济”理念——以冰雪运动带动周边旅游、餐饮、住宿、服装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与乡村振兴战略充分结合,延长产业链,发展新业态,形成布局科学,健康、有序的冰雪经济发展格局。

冰雪运动“燃”起来,冰雪经济“强”起来,气象部门已参与到冰雪产业全链条发展中。

在神农架林区,气象局一键式发布滑雪场未来3日至5日天气预报,将多要素气象观测站监测数据接入滑雪场营运管理系统;重庆南川区气象局在金佛山多个重要地段架设自动气象站,成立专门的气象服务小组;浙江安吉县气象局为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提供人工造雪建议;四川大邑县气象局开发西岭雪山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产品,逐日发布“西岭雪山”气象服务专题预报……

2021年12月,“加强冰雪旅游气象服务”写入《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明虎所在团队研究了天气气候对滑雪产业和滑雪安全的影响。针对近年来滑雪爱好者热衷于在野雪地区进行极限运动的保障需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初步搭建了雪崩预警系统运行的理论模型,将于2022年底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应用测试。

在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冰雪经济发展格局进程中,丁明虎认为,气象还应发挥更大作用。“冰和雪都是天气的产物。天气变化会影响冰和雪表面的物理性质,气象部门可针对冰和雪物理特性变化机理开展技术攻关,全方位参与到冰雪运动场地选址、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提供气象背景评估、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等配套服务,持续提升山区短临气象预报技术水平,为整个滑雪产业链条提供气象科技支持。”

冰雪装备产业乘势而上

“滑雪服是去年买的国货,现在,国内品牌越来越多了!”滑雪爱好者史先生一边准备滑雪,一边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滑雪装备。

据评估,滑雪运动每收入1元可带动7元的社会收入,涉及高水平的配套服务、休闲设施、装备设备、交通运输等。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冰雪装备产业顺势迎来发展的新高峰。

“这个冬季,公司雪蜡销售额增幅达30%。”法国VOLA 雪蜡中国区技术总监潘云龙表示,在开展滑雪运动前需要打蜡,通常会考虑气温、雪温、湿度和风等天气因素,让滑雪板速度更快,同时延长雪板的寿命。

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要加强战略规划布局,完善冰雪产业区域发展体系。发挥东北、华北装备制造优势,发掘长三角、珠三角、海峡两岸器材装备研发生产潜力,强力打造装备高端品牌。

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冰雪装备器材新增专利数超2300个,超过2005年至2015年期间新增专利数总和;冰雪器材类专利占比达74.5%。

从事冰雪产业相关工作几十年的吴隆兴介绍,业内并不赞成在极寒条件下进行冰雪运动,因此大多数冰雪装备的适用范围基本在-20℃以上。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冰雪乐趣,各地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在我国最大手套生产基地山东省嘉祥县,自主生产的电加热手套可在-30℃至-40℃使用5小时以上;在河北一公司的生产车间,诞生了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大型压雪车,大量耐低温材料的运用,确保了在-40℃的极寒环境中车辆可以正常工作;在国产智能雪蜡车车体中央,一块32寸的可触屏智能控制中枢,依托遍布车身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车内外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

国产冰雪装备制造尽管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仍处于国内品牌低端徘徊、国外品牌主导的困境,亟须改变现有格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明虎对此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和公司部署冰雪产业装备研发基地,提升老牌制造业研发水平;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掌握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引入外资企业合作,专注滑雪运动装备本土化制造。

(唐悦、周建新、蒲希、范芸恺、吴亦婷、李俊杰、吴旭飞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李悦 责任编辑:颜昕)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