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3专题>最美台站>新疆>乌兰乌苏>要闻
小站来了博士后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9月07日15:15

“突、突、突……”4月9日,在一阵轰鸣声中,一辆大马力拖拉机拉着中耕机开进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一块棉田里,早已在此等候的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博士陈泳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硕士李可心立即走上前去,认真检查中耕机的作业深度,并对拖拉机驾驶员提出具体要求。

今年春播开始以来,已有几批来自全国农业领域的专家、博士来此开展高端课题的研究。这所小小的农业气象试验站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前来开展各项农业气象的试验和测试。

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拥有土地面积约207亩,前身为安集海气象站,始建于1953年,1963年搬迁到沙湾乌兰乌苏镇,归属于自治区气象局管理,是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基地,1984年划归石河子气象局管理。该站是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2007年又成为中国气象局的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2008年增加为国家基准气候站。

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虽地处偏僻一隅,却主持与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近5年主持课题共1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自治区科技兴农2项,自治区气象局项目面上项目4项,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5项,石河子科委项目3项。 参与承担的科研课题60余项(国家级9项),财政部修缮购置专项2项。发表学术论文76篇, 其中SCI3篇,核心期刊17篇,出版专著4部,地方标准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

近年来,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队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2000年开始,石河子垦区大力发展鲜食葡萄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12万亩。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石河子垦区鲜食葡萄冬季越冬根系大面积受冻死亡。

针对制约垦区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经过3年多的研究,确定了葡萄根系冻害发生机理和不同品种葡萄根系冻害临界温度;研发了葡萄安全越冬覆膜技术,有效防范了葡萄遭受低温冻害。目前,该技术已推广7万多亩。

近年来,随着植棉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应用,棉花种植规模由小到大,棉花产量由少到多,依托棉花种植形成的产业集群化效应由弱变强。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开展更加精细、更具特色、更加智慧的高质量气象为农服务,为当地棉花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对此,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围绕气象服务“三农”的定位,全力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发挥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制定了气象科技小院建设方案并投入实施,针对棉花生产全过程开展高质量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通过组织棉农培训和技术示范,促进当地棉花产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和农业产业插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翼,解决棉农与科技人员脱节、科研与生产脱节、农业发展与后备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

据悉,组建科技小院的初衷就是把科技人员组成专家团队,通过零距离对接、零时差指导、零门槛服务、零费用培训,开展棉花特色服务示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产学研融合。

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是个小规模的气象试验站,却和农业领域的专家、博士等保持着密切联系,除了陈泳帆、李可心在此进行课题研究外,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祯在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课题组组长时,就率领科研团队在此进行了数年的棉花生理生态研究。近几年,来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合作的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就有10余名,来站的博士研究生有100余名。

因工作业绩突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2020年被自治区气象局集体记功一次。

(作者:张德智 李继辉 责任编辑:苏杰西)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