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而电闪雷鸣,时而暴雨如注,时而细雨纷飞的3月下旬,我随“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采访团来到博贺海洋气象观测试验基地。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15年前。
十五年前,那是2007年3月,未出校园的我,有幸在黄健老师的指导下写硕士毕业论文。
那时,博贺站初建,有了一些简单的观测设备,工作人员住的是铁皮屋,出行是小渔船,吃的是自己种的菜、捕的鱼。黄老师总是乐呵呵地说:“走啊,去博贺,我给你下网捞螃蟹煮海鲜粥吃。”然而出海观测的小渔船抛锚海上,我们吐得稀里哗啦,脸色煞白,只有黄老师和船老大淡定如常。
十五年后,恰巧又是3月,我带着期待,再次与黄老师同行,再次来到博贺站。2023年3月29日,天气比较好,细雨绵绵,但是大海并不温柔。乘风破浪并不只有豪迈,还有惊险。
在风浪中颠簸时,我坐在船的中间位置,和左右两侧的记者紧紧挽着胳膊,生怕被海浪掀下船。中国气象报社的徐文彬老师说,这次真切体会了“同坐一条船”的含义。是的,从观测到预报再到服务,正是气象工作者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才有了今天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见到黄老师,他多了些白发和皱纹,但是身手依然敏捷,上下渔船、荒野爬山都不在话下。
与十五年前相比,现在出海观测有了快艇,观测场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观测设备,两层楼的办公室有了专门的食堂,角落里的菜地绿意盎然,为这里的工作人员供给着新鲜蔬菜。
十五年白驹过隙,黄老师依然坚守在海洋气象观测一线,也有像毕雪岩博士这样的一代代年轻气象人加入。他们是守卫气象海岸线的前哨,用坚守、拼搏、创新来实践气象科技的蓬勃发展。
(作者:屈凤秋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