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3专题>最美台站>新闻动态>要闻
探寻丰收的“密码”
——辽宁葫芦岛气象部门创新服务农业生产走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10月16日07:45

农谚说“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形象描述了春天雨水过多导致农作物种子丢失的现象,也道出了农业生产与天气的紧密联系。

以往,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一场及时雨能带来九成以上的出苗率,一场暴风雨则可能导致一年颗粒无收。面对天气气候带来的威胁,防范潜在风险是减损增收的关键。日前,中国气象报记者跟随“寻访最美气象台站”报道组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一探其中奥秘。

葫芦岛市位于渤海湾的西北沿岸,这里气候冷凉,和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一样,属季风性气候,雨季降水丰沛,冬季则寒冷干燥。依托气候和土壤优势,以及东北花生黄金产业带特有的资源优势,葫芦岛种植了兴城花生、绥中白梨等品种丰富的作物。服务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葫芦岛市气象部门责无旁贷。

“气象专家告诉我土壤墒情怎么样、啥时候有雨水。今年播完种就来了场及时雨。”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八里村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光预估,今年自家花生亩产能达到700斤至800斤,而且花生收购价略高于去年,他满是期待,“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9月22日,在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八里村的花生地里,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光接受记者采访。张奥光 摄

春种、夏管、秋收,在花生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在农户抢抓每一个农时的背后,气象服务从未缺席。一块电子显示屏立在元台子满族乡的花生地前面,实时显示着地温、墒情、风向、风速等信息,农户一抬头就能看得见;葫芦岛市气象部门通过微信发布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服务提示,何时浇水、何时打药?农户心里更有谱了。

“今年7月份有一次打药时,上午瞅着天儿挺好,没有问气象专家就打了,结果下午就下雨了。要是关注了气象,一下子就能减少几千元的损失。”赵光深刻感受到,掌握准确的气象信息对农业减损增收有多重要。

2021年,花生收获期遭遇了“埋汰秋”(秋收时出现连阴雨天气)。气象部门提前发布指导产品,为农户减少人工收获成本每亩500元以上。2022年,霜冻高影响天气服务产品为葫芦岛40万亩花生科学采收提供了指导,避免了花生大面积减产。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户们的认知也在改变——从前种地“凭经验”,现在种地“靠气象”。

“风力超过3级不能打药。”和气象服务人员打交道多了,赵光也学习掌握了一些气象专业术语,对记者解释道,“打药那天有大风的话,药就被吹到别人地里了,那不就害了别人家玉米嘛!”

正如赵光所言,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都存在潜在风险,而近年来随着气象信息供给和专业指导的加强,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仅不断下降,而且也不再只由农户来承担。

葫芦岛市气象局创新“气象+”农业生产服务模式,联合保险、金融等企业,推动更多资源和力量集中到农业灾前预防上来,既扩大了气象信息覆盖面,也为农户减轻了损失。今年9月,葫芦岛市人保财险气象预警中心成立,气象防灾和保险减灾共同发挥效益,为农户提供气象预警信息服务,助其降低风险。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葫芦岛分行合作,市气象局积极为花生种植户信用借贷“搭桥”。

走在花生地里,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副主任陈鹏狮又被农户认出来了——“陈老师,我是你的粉丝。”陈鹏狮每天都在快手短视频平台直播,为农户提供气象服务。“陈老师,雨会下多大?”这样的问题,陈鹏狮每天都在解答。而陈鹏狮的回答也让农户特别好理解——“大概下三寸”。

直通式气象服务、创新的“气象+”模式、“接地气”的专家……这些都源于为农气象服务工作者的初心和情怀。“农户能一亩地多挣50块钱,我们就高兴。”葫芦岛市气象局局长王涛说,“损失减少了,收入增加了,粮食才能安全,乡村才能振兴。”这是对乡村振兴简洁有力的生动阐释。

(作者:刘蕊 张钰祺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