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3专题>2023新春走基层>要闻
在雄安,描绘“未来气象站”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2月01日10:47

驶过冰封的白沟引河和一片红砖砌成的村落,穿过一条荒草丛生的土路……1月18日一早,记者跟随雄安新区气象局综合管理科科长崔合义和气象台副台长高凌峰,来到刚刚获批建设的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工地。

“这边是综合办公室,那边是业务平台,那儿还有强电弱电机房……”听着高凌峰的描述,眼前虽然只是被大片绿色盖土网包围的月牙形水泥框架,但我国第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一站四平台”的图景却已呼之欲出。

图为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效果图 雄安新区气象局供图

“别看现在这儿还是个工地,但我们主站这个架子已经搭好了,其他8个辅站也在有序开展建设,高台长等人已开始介入信息化网络布线,等把设备一放,今年9月差不多就能完成建设了。”崔合义期待地说。

雄安新区建设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咱们主站是在新区整体规划外,新增的首个独立选址落地的永久项目。当时,连独立选址的相关流程、规章制度都没有,但新区管委会非常支持气象工作,帮助我们顺利推进项目,积极协调项目用地。”崔合义说。

这正是“建设新区,气象先行”的一个缩影。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雄安到底要建设成什么样?在这个超级工地,你可以在与新区同频共振的气象部门找到答案。

雄县气象局局长田亚川介绍,雄县气象局在日常工作中紧盯每次天气过程,主动叫应相关部门保障安全施工和居民生活。此外,还承担了气候观象台“一站八辅”中两个辅站的对接工作,并配合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开展试验。

县局如何做到承担这么多的工作?雄安新区气象局业务科技科科长王雷为我们揭晓了答案,“新区气象局创新性开展了综合气象业务集约化工作,县局层面的基础业务全部集约至新区气象台开展,大大减轻了基层压力。”

在雄县气象局院内,十几个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智慧灯杆微气象站整齐排列,有的风速传感器随风转动,有的则一动不动用超声波探头监测。另一侧,设立着由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和雄安新区气象局共同开展的跟踪式动态光伏系统。“我们希望通过长期观测试验,挑选出数据更准、性能更好的仪器,应用到雄安的气象泛在感知网建设和农业生产中。”雄安新区气象局副高级工程师赵博说。

按照《河北雄安新区智慧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雄安气象“一脑三网(气象大脑,气象观测基准网、气象泛在感知网、气象物联网)”建设全面融入“未来之城”,气象基本数据产品与雄安数字孪生城市互用互享,智能气象观测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建设。

图为白洋淀邵庄子生态气象观测站 王雷 摄影

那雄安的智慧气象有何不同?

“在雄安,我们将气象的种子深深埋在城市里,与新区共同成长,气象部门成功申报了新区首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谈到智慧雄安,赵博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与其他城市不同,边建设边发展的雄安不仅在城市初生时就给气象观测预留出更多位置,还让气象部门不只作为独立的观测机构存在,而是嵌入到整个城市的运行管理中,通过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

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赵博和同事们不断尝试各项研究,通过无人机红外成像观测城市温度,研究“千年秀林”森林覆盖率、城市建设导致的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的影响……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白洋淀水天一色。一林一水,对维护雄安和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新区建设要共建共享,气象部门承接了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项目,建设时不仅要满足气象需求,还要达到其他部门的相关标准。

王雷介绍,在建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各个部门的建站标准,“每个站都有自己的特点,要遵循洪涝灾害影响评价,原本想统一化做成一样的,没想到有些站还要分开建设、兼顾各种功能,实际建了40多个站,首次实现了多部门、多要素、多类型综合信息化系统的统一谋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为全省和全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雄安方案。”

以安新县内府河旁的生态水文气象站为例,岸边小平台上耸立着10米高风塔和6要素气象站,平台旁建有标准水尺和水准点标志,紧邻河道处还有视频、水位监测仪器。

雄安新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占强期待着下一步雄安气象的发展,“雄安气象与‘未来之城’同生共长,我们牢牢锚定‘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发展目标,按照‘初创、赶超、引领’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着力打造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作者:李悦 余克勤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