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村民杨文波最喜欢的歌,每年春天,他的家乡正如歌中唱的那般,万亩桃花绽放,美不胜收。
作为我国陆地边境线的东起点,丹东拥有众多独特的标签:抗美援朝英雄城市、中国海岸线北端的起点、中国气候宜居市……丹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
河口村地处鸭绿江下游,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与朝鲜清水郡隔江相望,是我国艳红桃的主要生产基地。
“以前家家都是靠种地生活,赶上年头不好,吃饭都困难。”河口村支书郎显琨介绍,上世纪80年代,当地技术员外出学习带回来一段艳红桃桃枝,开始尝试种植。因艳红桃产量高、果实香甜多汁且售价较高,村民们陆续放弃种地,开始改种艳红桃。每年8月底艳红桃成熟的时候,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桃子的清香,这时也是全村最忙的时候。
“每天都忙着摘桃、打包、发物流,吃饭都是凑合一口。”忙归忙,种了近30年桃子的杨文波,心里却乐开了花——单是凭着艳红桃,去年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
说起种植艳红桃的心得,杨文波感慨颇多。他说,以前种桃是看天摸索,现在种桃则靠气象科学指导。艳红桃从越冬、开花、坐果、喷药、套袋、防病虫害,到采摘、上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的呵护。
6月上旬,受持续东北冷涡影响,端午节期间丹东多阴雨,局部强对流天气活跃,如果不及时套袋的话,果子很容易受损。考虑到这里,丹东市气象局及时通过直通式气象服务对果农进行实时指导。
“今年给果树套袋就像和雨水打游击一样,得争分夺秒抢着干。要是没有及时准确的预报,活儿真不知怎么干了。现在果树套好袋了,心里就踏实多了。”杨文波感慨。
为增强艳红桃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丹东市气象部门于2017年建成河口9要素农业小气候站,并组织技术人员收集了近10年桃树花期数据,利用积温和多元回归方法开展河口桃花花期预测研究。
自2005年开始,每年4月底到5月上旬,丹东都会举办河口桃花节暨经贸洽谈会。这期间,万亩桃花竞相绽放,吸引游客可达20万人,河口桃花节也成为丹东重要的旅游名片。宽甸满族自治县气象台台长单振宇介绍,平均气温达到19℃时,河口桃花就会开花,为办好桃花节,每年4月20日到5月5日期间,他们都会为河口桃花节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为每年桃花节的成功举办和宽甸全域旅游、营商提供了有力保障,感谢气象部门的高质量服务。”自治县文化旅游广播事业局副局长邵校称赞。丹东市气象部门不仅在春天开展桃花节气象服务,还针对6月初的绿江村油菜花节、10月初的枫叶节等当地特色旅游节日开展系列旅游气象服务。
河口村现在有一半的家庭从事旅游相关产业,村民收入大大增加,生活好了,家家都有汽车开了。
在这个边境乡村,人们的生活正变得如盛开的桃花般美好,如艳红桃般香甜。气象服务当地生态产业、乡村振兴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作者:张广梅 董海涛)
鸭绿江断桥 丹东市旅游局供图
吉林汪清:
共护门前“致富花”
汪清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县,属长白山腹地林区县份,这里青山环绕,环境优美,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气候优势。
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将小小的黑木耳,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扎实前进。2020年4月1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汪清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
小小黑木耳,如何成了“致富花”?
汪清黑木耳因胶质含量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高知名度。“十三五”期间,汪清全县大力实施扶贫产业项目,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靠山吃山,一些种植、经营木耳的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立足当地发展需求,汪清县气象局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准确把握黑木耳生长过程受日照、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影响的关键特点,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走出一条气象服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在开展黑木耳专项气象服务过程中,县气象局调研发现当地一家木耳生产销售龙头企业有着加强自身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急迫需求,以突破木耳生产过程中低效益、无标准、不可控等发展瓶颈问题。
“木耳生长过程需要严格把控温度、湿度等各项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量和品质,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力。”该企业生产部副总经理丁杰坦言。
以“三农”服务专项建设项目为依托,汪清县气象局积极争取省、州气象部门资金设备支持,在木耳吊栽大棚内安装了农业小气候仪和实景监控设备,同时基于企业需求开发了黑木耳培养室温湿度数据监测系统,通过气象监测设备进行采集,棚内温湿度等数据可传输到企业控制终端,为企业在木耳生长过程中随时掌握控制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提供了便利。
为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县气象局还在企业园区内安装了农业小气候仪和防灾减灾信息显示屏,显示屏上显示当日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及最新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气象信息还同步到企业的微信公众号上,随时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气象服务。“无论在哪里,我都能随时了解园区天气状况和未来天气变化,这对我们制订工作计划非常有帮助。”该企业副总经理文铁柱说。
企业的做大做强带动了当地黑木耳产业进一步发展,也带领周围农户共同致富。每年春天,企业都会把生产车间做好的菌包,分发给镇上及周边村镇的木耳种植户。
天桥岭镇村民刘立军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出去打工,抛家舍业不说,一年攒不下多少钱。自从种植木耳,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有时忙不过来还要从外面雇人。如今,大家聚在一起扯闲的少了,都是唠怎么种木耳质量好、产量高。这收入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心里也亮堂了!”
为更贴心服务种植户,汪清县气象局每年都会定期更新全县木耳基地、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联系人的电话,并将相关信息纳入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及时发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帮助木耳生产趋利避害。(作者:敖艳梅 王宏宇 张晓霞)
青山绿水间的汪清黑木耳产业 汪清县委宣传部供图
黑龙江黑河:
冰天雪地变金山银山
黑龙江省黑河市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北的地级行政中心,严寒持续时间长、冰雪覆盖地域广,一年中有半年都是冰天雪地。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河市气象局积极打造“气象+重点领域”智慧专业气象服务品牌,积极为本地试车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看天”而为 精细化服务“热行业”
进入冬季,接近零下30℃的北国边城黑河,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如何让漫长的冬季“热”起来?拥有独特气候环境和地理优势的黑河,用敏锐眼光抢抓发展机遇,在冰天雪地里发展起“热行业”——寒地试车。
黑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42℃,平均每年有长达209天的结冰期,11月中旬至来年3月中旬,是黑河的“试车季”,天气无疑是试车基地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当气温下降到零下20℃以下时,耐寒测试才算真正“入门”;当湖面冰层厚度达到80厘米以上时,低附着力的冰雪路面便成为测试车辆底盘、电子设备的最好选择;测试中的“冷启动”项目只有气温下降至零下30℃才能开展。可见,天气对寒地试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气象部门的权威数据和预报服务就是开展寒地试车的最好保障。试车基地经理齐忠辉介绍:“我们平时会采取自测等方式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作为试车的重要数据,但是得到的数据应用范围太窄,相较试车的高标准、高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黑河市气象局高度重视试车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自2006年以来根据试车企业需求,提供部分区域数据气象资料,试车企业以此为参考,提前谋划试车场建设。在试车现场,气象部门还会提供具体预报服务,针对场地的各个参数要求提供针对性指导,确保试车员在最理想温度、最适合地点进行测试。“有了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服务,无论是在测试项目还是试车场地环境模拟上,我们都有了更高保障,开展寒地试车就更高效、更科学了。”齐忠辉说。
智慧气象 贴心呵护地方企业
当前,黑河市把发展试车经济作为做强冰雪产业的重要任务,着力打造寒地试车品牌基地、大力发展试车周边产业。目前全市建有8家寒区试验企业、16个试车场地,黑河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汽车厂家寒区试车的首选之地,成为中国首个汽车寒区试验基地,黑河市也被誉为“中国汽车寒地测试之都”。
今年,黑河市气象局在寒地试车服务上也有了新举措——在试车场、公路、省道、国道加密气象站建设,并写入当地“十四五”规划中;气象台成立14人的专业科研团队,开展基于智慧气象理念的寒地试车技术服务方法研究,形成专业的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格点预报手段和集成技术,建设集实况数据、预报、预警、服务为一体的工作模块,结合试车企业需求将工作模块专业化并投入智能化应用。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寒地试车产业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部门的贴心服务,助力“冷”资源真正“热”起来。接下来,当地气象部门将继续强化智能气象服务,对现有试车气候资源和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归纳,并针对试车企业需求,制定专业服务方案,满足试车企业的不同需求。(作者:袁园 于智慧)
黑河市气象局在试车场安装的应急移动气象站 图/王玟韬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