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原大地沃野千里。田间地头,机声隆隆,收割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处处呈现丰收的景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自2017年起,连续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有收没收靠天气,收多收少靠科技。”10年来,河南省气象局围绕保障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积极构筑智慧化全链条气象保障体系,以“伴随式”精细化服务倾力守护“中原大粮仓”。
智能化观测使农田成为充满“智慧”的沃土
正值秋收秋种关键期,经历国庆期间一场喜雨后,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忙着整地备播小麦。
“现在我一个人可以管理上千亩地!”邱守先托管的2000多亩地位于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浆低洼地,如今变成了“超级农田”。
在这片“超级农田”里,一个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格外引人注目。河南气象部门在示范园里安装了智能气象监测系统,可以对农田里温湿度、作物长势、病虫害、土壤墒情、肥力等进行实时监测,并融入示范区物联网控制中心。
“如今手机成了新农具,点点屏幕就能排查干旱地块,遥控自走式水肥一体机,3小时就可以将半径400米内的农田浇灌一遍。”邱守先感叹,依靠实时气象信息和现代化装备,实现了节本节能、增产增效。
近年来,河南气象部门全面融入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网络,自主研发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站与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在全省建成118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和55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实现5万亩方以上高标准粮田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全覆盖,智慧农业气象设施已“走进”田间地头。同时,围绕农业气象大数据挖掘应用,建设9大类24种产品的农田大数据平台,实现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自动化观测资料和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资料业务化应用,为种植户提供精细化服务。
不仅如此,河南省气象局还着力构建地空天立体化智能观测体系,充分应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实现作物种植区域识别、土壤墒情识别、作物长势监测、灾害精细化评估,提高了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气象科技赋能,让农田成为充满“智慧”的沃土。
“伴随式”服务为粮食种植提供全链条保障
河南5月下旬极易出现干热风,这对正处于乳熟期的小麦影响巨大。5月27日,河南气象部门联合农业部门强化灾害实时监测评估,并结合未来天气预报,提前7天发布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提出针对性强的防范建议,科学指导农户采取防御措施。
“根据全省小麦种植区分布信息,耦合小麦晚霜冻、赤霉病、干热风等风险预警指标和模型,研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场景式服务平台,初步建立省、市、县三级风险预警业务,在空间上已实现精细至田块、时间上提前量至少达3到5天。”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余卫东介绍,这样可以为政府、农户开展防护留足提前量,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更强,更好地实现主动避灾、科学防灾。
目前,河南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科学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针对小麦、玉米等大宗粮油作物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的干旱、干热风、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及时提供基于位置、影响的分区域和分时段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确保在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下,2022年小麦单产和总产再创新高。
同时,省气象局基于粮食种植的关键农事季节,制作小麦、玉米、大豆等14种生产气象服务月历,实现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一张图,指导各地气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服务。
基于精细化遥感监测识别和智能化网格预报,集约开发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实现服务产品规范制作,大众信息、专业信息、决策信息分类推送,即时送达,为气象服务智能化供给提供技术支撑。
全省建成233门高炮、334部火箭发射架以及高山烟炉等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针对农业干旱需水、冰雹灾害防御需求等,配合人工增雨飞机全天候开展空地协同作业,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不久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对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并首次将气象保障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九大建设内容之一。展望未来,河南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全省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在进一步筑牢产粮大省根基、保障粮食连年丰收中展现气象担当,努力让国人的饭碗中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
(作者:周爱春 陈争 马昕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