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2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从“搭把手”到“站长制”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6月09日10:28

十年,从“不惑”步入“知天命”,收获“基层气象工作30年”纪念章的我,见证了浙江临安气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10年:区(县)级气象装备保障财政预算投入从几十万元跨越式增长到千万元级别;全区自动气象站从38个增加到230个,而自动站的维护管理也随着数量的增加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大家搭把手就好”,到现在转变为利用社会公益服务推行的“站长制”。

2021年5月,在浙江临安国家基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站长”参加业务培训。作者供图

5月6日一早,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的朱文校来到自动气象观测站,清理好蓬勃生长的草坪后,开始娴熟地对雨量传感器进行维护,并把信息上传到一个200多人的名为“临安气象站长”的工作群。很快,他收到了管理员和其他站长的点赞,群中其他站长也纷纷上传各自工作信息。朱文校是指南村一家农家乐的经营户,去年3月,他被临安区气象局聘任为指南村“自动气象站站长”,经营农家乐之余,顺便也完成自动站的维护。

虽然是公益,但朱文校乐此不疲。临安全区230个自动气象站在这些站长的精心打理下,井然有序,数据精准传输送达。

但十年前,我们是靠着气象局业务人员兼职完成自动站维护和管理工作的。轮到谁,谁去,徒步、肩挑、手抬,都是常有的事。

2012年,台风“海葵”给临安造成严重影响,16个测站过程降水超过150毫米,最大的市岭站541毫米,全区灾情严重,多处出现山体滑坡、塌方,堤防受损,农田被淹。而处在暴雨中心的市岭自动气象站供电线路受损,被迫采用蓄电池供电工作,随时有可能出现数据上传中断。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当年,气象局两名小伙子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冒着塌方的危险,徒步跋山涉水7公里,走了1个多小时,背着重达25公斤的新电池送达市岭自动气象站。当打开采集箱时,旧电池已经只剩下最后半格电在支撑。当年,我们就是这样靠着业务人员长途跋涉、相互扶持,靠人力来完成临安38个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保障工作。此后,临安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到2018年,全区自动气象站数量达到75个,覆盖所有乡镇。此时,自动站维护仍然是气象局业务人员的兼职任务。

时间到了2019年,这一年,“利奇马”台风重创临安,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不足凸显出来。局长姜纪红说:“台风影响期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灾情重的村要么没有观测站,要么由于通信中断数据不能及时上传。在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提供不了气象数据,西部岛石、龙岗镇有人员伤亡,全区财产损失严重。群众有抱怨,领导不满意,我们也坐立不安干着急。”

怎样实现监测精密,并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及时稳定获取数据资料?怎样解决灾害天气下断电和移动基站断网等问题?

痛定思痛,2019—2020年,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原有75个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新增155个,自动气象站总数达230个,在全省率先打造行政村气象监测网,实现监测精密到村。同时,在高风险和信号差的区域,选取33个自动站配备太阳能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实现GPRS传输和北斗通信双重备份。

行政村自动站网的建立,解决了基层的气象监测难题,却也给自动站维护保障带来新问题。230个自动气象站遍布全区边边角角,而且县乡道路曲折蜿蜒,维护一次,来回交通耗时长、成本高,运维工作让人心力交瘁。

为切实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大家通力合作、集思广益,按照“就近管理、提高实效”原则,在全省率先推行气象“站长制”管理新模式。2021年,我们通过公开招募自动站点附近的村民或农家乐经营户,进行气象业务培训,择优聘任能胜任者为所在地的公益自动气象站站长,将全区230个区域气象站从“远途奔波管理”变为“属地就近管理”。

站长制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明显。“气象站长”全年处理简单故障52站次,主动报告站点环境损坏问题9站次,劝阻站点破坏3站次。数据传输率、及时率也大幅提高,以二联、龙塘山、仁里三个气象站2021年数据测算,偏远山区站点雨量计堵塞故障恢复时间由135.2分钟缩短至34.7分钟,监测数据完整性由99.18% 上升至99.31%。2022年4月,“气象站长”配合区气象局,第一时间做好气象站的巡视和维修维护,确保实现临安全区雨量数据在遇到灾害天气时少间断、低疑误,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朱文校是指南村的村支书,在村书记岗位退下来之后再履新职,与其他站长一样,他们喜欢上了这个职业。

如今,我已到天命之年。有幸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历经和见证临安气象的改革变迁。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气象事业发展不停,经济社会趋利避害的需求不停,我们前进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歇。

(作者:刘永军 责任编辑:栾菲)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