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2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的新时代
22年,这里发生了什么? ——从气象视角看突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6月01日14:52

  不知不觉间,宫克发已经在基层工作了22年。他大学一毕业就一头扎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一座3年前刚退出贫困旗县序列的小县城。

  有人说,工作也会经历“七年之痒”,但宫克发已经走过三轮,不仅没有陷入困惑,反而越干越有盼头。如今,作为县气象局局长的他,已然是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气象为农服务“战士”。

  时间倒转,回到2000年,也就是宫克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

  那时的突泉主要种植玉米,“看天吃饭”是常态。这里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地带,气候条件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一年是否丰收,全靠老天爷“给不给力”。

  “当时,这里的气象服务设备和手段比较落后,气象服务工作较为单一——一天3次开展人工观测,手工发报。预报主要参照上级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不分乡镇和区域,把预报结果打印出来送到电视台就行。”宫克发回忆道,“那时预报准确率也比较低,气象服务工作基本是粗放型的。”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意识到,要想经济发展起来,气象服务也要跟得上、出一份力。而这需要一个契机。

  2013年,这个契机来了。

  这一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中国气象局开始定点帮扶突泉县,服务设施农业成为气象部门的着力点。相较于露地作物,大棚作物属于局地小气候,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变量,创造适合(如反季节种植和异地作物)种植的气象条件。

  突泉的冬天特别冷,最低可到-28℃。精准把控气象要素变化,尤其是气温变化,对于大棚种植户来说一点儿也不简单。2016年以前,要想观察蔬菜大棚内是否符合放风和盖帘条件,当地种植户还需要跑到大棚里看吊在顶上的酒精温度计。

  宫克发意识到,消除这种不便,气象部门大有可为。县气象局在突泉镇赛银花现代农业设施园区、曙光设施农业园协助建设安装了60套用于监测大棚内气象要素变化的小气候监测仪器。

  “这套免费安装的‘智慧园丁’设备太好用了!用手机就能看到棚内的温度、湿度,然后直接采取生产措施。”53岁的无土栽培草莓种植户杨淑珍亲切称呼自家草莓为“气象科技大草莓”,“多亏了这设备,我家800平方米的大棚草莓比去年增产200多斤,按市场采摘价格平均20元来算,至少多赚3500元!”

  不仅是草莓,其他农产品种植户也尝到了气象科技带来的“甜头”。内蒙古聚美恒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孔凡龙介绍,今年春季8个大棚按照气象科学方法种植管理毛桃,比往年早上市近10天,纯利润也比去年多出16万余元。“如果不是小宫给我们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提供技术,上哪多挣这么多钱!”

  2020年,在脱贫攻坚的“国考”中,突泉县交出“高分”答卷,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地方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站长任凤志对气象工作赞不绝口:“气象部门真正做到了助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让老百姓见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

  如今,宫克发眼中的突泉县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乡村振兴美好时代的到来,他所带领的突泉县气象局,继续努力将农业气象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将精细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让气象智慧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勃勃生机。

(作者:吴卉 贾辰 高宇 责任编辑:栾菲)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