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2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大部署看落实
高温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一年来——
锻造应对高温的科技力量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8月18日08:34

今年6月以来异常猛烈的高温,无疑是全球天气形势的高频词。8月12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同日,话题“40℃已进不了全国高温排行榜”冲上微博热搜。

相比于强对流、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生命安全、生产生活带来的“直球式”影响,高温热害看似“绵软”,实则极大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制约着经济、能源、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发展。去年8月,中国气象局印发《高温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改进高温监测精密度、提升高温预报预测准确率、拓展高温气象服务领域、提升高温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等具体目标。

至今,《方案》已出台近一年,面对今年的罕见高温,气象部门如何应对?又探索出哪些新技术、新领域?

坚持科技创新之路 提升高温监测预报能力

不同于暴雨、强对流等“迅猛”的灾害性天气,极端高温天气往往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持久。科学应对高温,尤需“对症下药”,在提高高温监测精密度和质量、优化高温预测方法上狠下功夫。

聚焦更精密的高温监测,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自去年8月以来,新建3155个自动气象站,可为包含高温在内的极端天气预测和气象预报服务提供近地面实时观测资料。

锁定更精准的高温预测,国家气候中心结合高湿度对人们体感温度的影响,建成包含湿度指标在内的中国区域性极端高温过程事件库。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丁婷表示,这推动了高温预测从传统的气温本身向人体健康影响领域拓展,将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此外,国家气候中心今年还逐步建立全球高温监测业务,监测范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重点区域拓展;开展国内外典型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复盘总结和机理分析,致力于揭示海洋大气等异常对高温的影响机理。

“今年全球多地高‘烧’不退,未来的极端高温事件可能会更频繁、强度更强,我们需要更精密的高温监测与更精准的高温预报方法。”丁婷说。

瞄准这一目标,国省两级气象部门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源监测等新技术,以科技赋能高温监测预测,一系列改变也随之而来:

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国家气象中心加强对全球高温天气的监测,强化风云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和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等应用,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等单位,加强对国内高温天气实况的多源监测,将多源监测资料、智能网格产品和自主研发的客观预报产品融入预报业务,高温预报准确率得到较大提升。

在地方,北京市气象局研发改进温度客观预报技术,新增的空间插值优化技术和云量分组优化技术,能够比当前温度客观方法的气温预报准确率再提升4%以上。浙江省气象局基于分钟级实况监测,研发分钟级高温持续时长数字化监测产品;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重构智能网格温度客观预报产品体系,改进后算法的预报准确率提升约3%。

分辨率向更精细前进——重庆市气象局加强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应用,改进和优化地表温度产品精度,建立覆盖全市2254个站点的地面高温观测业务,可提供分辨率达全市6公里和重点区域1公里的地面高温强度、持续日数等监测产品;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相似集合等技术,形成分辨率达5公里的1天至10天高温格点预报产品,显著提升了对40℃以上极端高温的预报预警能力。

在江苏,省气象局完成基于点对点建模的气温预报算法,调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气温预报整体建模业务化模块。截至目前,江苏省高温智能网格预报的时空分辨率已精细到1小时、2.5公里。

更精准、更精细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攻关落区自动绘制技术,实现高温中暑产品2400个站点预报向影响落区智能化生成,日常分析工作时效由每天4小时缩减至1小时以内。

把握高温潜在影响 承担更大责任 服务更广领域

面向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公众的广泛需求,气象部门不仅要有专业“硬核”的科技,更要练就一双慧眼——透过高温本身,洞察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帮助各领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决策服务更专业——面对今年的罕见高温,国家气候中心加密预报服务频次,在高温集中的5月至9月,逐周发布未来15天至30天高温过程预测,为部署高温防范应对措施提供支撑。国家气象中心修订预警防御指南,明确不同级别的预警发布后,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相应的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锚定解决天气区域描述模糊、文字预报和落区预报易出现“两张皮”等问题,江苏省气象部门改进升级业务产品,在《天气公报》中增加高温报头、未来三天高温提醒等内容,包含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等;应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形成高温灾害危险性区划和针对人口、经济、农业的高温风险评估与区划,提升了高温精细化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健全了与各部门的高温影响事件应对机制。

浙江气象部门研发高温热浪致灾风险“五色图”,利用不同颜色将高温风险极高、高、较高、中等、低五个等级直观标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部署防御措施提供依据;为宁波穿山风电场等电力能源行业量身定制高温告警产品,服务保障能源有效利用、设备稳定运行、人员作业安全。

公众服务更实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结合太阳高度角和云量占比等指标升级气候舒适度评价技术,让原来定性的气候舒适度资源评价转变为基于任意位置的未来7天逐24小时气候舒适度预报,在今年高考、节假日、“三伏天”等气象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上线基于任意位置的全国紫外线预报微信小程序,推动公众服务产品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江苏气象与交警部门联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路面高温预报,公众可通过预报图直观了解当日路面温度可能达55℃以上的高速公路路段,以便及时关注车辆状态或避开相应路段。湖北气象与卫生健康部门联合发布首期卫生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提醒公众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加强疾病监测、做好自救互救措施。天津气象部门推出中暑气象风险等级数字网格预报、中暑气象指数等,让气象提示更贴心。

不止于此,在重庆,市气象局开展高温预警精准发布策略研究,建立基于预警信息的高温敏感地区、敏感人群的预警发布策略模型,提升高温预警信息发布精准度;集成开发水稻高温热害预警1公里空间分辨率格点产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调查高温对秋粮作物、经济作物的影响,提出农事对策建议。

上海气象部门基于已接入“城市大脑”的“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推进健康气象应用场景在浦东新区率先落地,可同时显示中暑风险等级、建筑工地和户外景区等高风险区域、户外高风险人群数量等信息。同时,与民政部门合作,通过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向老年人提供中暑指数、健康提醒等针对性服务。

面对高温热浪这一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新常态”,气象部门将持续打磨科技“利器”,全力以赴做好高温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赵宁、吴鹏、张峰、康家琦、叶芳璐、蒲希、孙啸、朱烨、张晓晨、仲跻芹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谷星月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