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我国文化遗产浩瀚璀璨,源远流长。本栏目以气象为棱镜,折射文化遗产中蕴藏的自然密码。我们将探寻传统技艺里的气候智慧,解读古建形制中的天气应答,聆听非遗故事中的气象哲思。本期聚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传统音乐,从戏台藻井对风雨声场的精妙设计,到唱段中吟哦的云月霜露,让我们循着戏文声腔的传承脉络,挖掘镌刻在中华文脉中的气象印记。
昆曲
水磨清音绕画梁
当笛声穿越粉墙黛瓦,当水袖掠过雕花轩窗,昆曲——这门诞生于江南烟雨中的戏曲艺术,将六百年的时光揉进姑苏城的砖木肌理。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不仅以“转音若丝”“气无烟火”的水磨调征服世人,更在与江南气候的对话中,淬炼出天人合一的独特美学。那些承载着曼妙身段的戏台、掩映在园林深处的戏厅……每一处梁枋雕饰,都凝结着古人应对阴晴雨雪的匠心。
昆曲表演对场地要求不高,其戏场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寺庙、祠堂、会馆等传统建筑,以及大户人家的宅院、园林等皆可作场。
昆曲《奇双会》演出剧照 图/ 林禹彤
拙政园主人张履谦建造专供昆曲演出的鸳鸯厅,内部空间用隔板分为南北对称的两厅,根据气候变化,南部“十八曼陀罗花馆”适宜春、冬时节,北部“卅六鸳鸯馆”适合夏、秋气候。鸳鸯厅以数轩相连,称之为“满轩”, 轩用梁、檩、椽等木质构件组成,船棚轩的弧形椽木如舟船覆顶,鹤颈轩的多曲构件似仙鹤引颈。这些轩棚不仅造型典雅,还起到声音反射扩大的作用,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轩棚顶的设置,还可以将屋顶与室内之间架空, 在夏日湿热时有利于室内隔热通风。
昆曲戏场建筑作为娱乐和祭祖场所,没有民居般朴素,也不如官式建筑华丽,其外立面的水墨灰调谦逊如士人青衿,内里的暗红梁柱却氤氲着暖意。姑苏匠人深谙与气候共处的营造方式,由于江南雨水丰沛、草木繁盛,建筑内部大多以木头搭建,建筑木构件常涂刷桐油、荏油等天然油脂类材料以保持本色,或刷上暗红或深棕色漆料,既防腐防潮,又维持古朴美感。墙面粉饰则掺入碳酸盐(又称白垩),能防腐防潮,抑制苔藓滋生,延长建筑寿命。
在明清时期苏州,昆曲戏台的室内外实心台基材料不同,室外戏台多以砖石筑基,抵御雨水侵蚀;室内台基材质则选择较多,常见木质,既与厅堂色调相融,又减轻建筑体量的厚重感,暗合昆曲行云流水的韵律。
此外,受明朝洪武年间民间建筑使用彩绘的严格限制,加之苏州潮湿气候易使彩绘变色脱落,昆曲戏场更青睐雕刻装饰而非彩绘,戏场建筑中现存的彩绘不多。程公祠享堂留存的较为完整精美的彩绘,都与戏文故事相关。
从明代万历年间的风靡全国到当代的剧场传承,昆曲始终探寻着传统与时代的共鸣。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以光影织就的幻境,让古典美学焕发新机;昆山“小昆班”稚嫩的吟唱,宛若园林漏窗中探出的新蕊。江南烟雨依旧,那些在轩廊间流转了六百年的清音,与戏台建筑中的气候智慧,在吴侬软语中历久弥新。(闫辰宇)
侗族大歌
唱响人与自然美美与共
歌声高昂而悠扬、清亮而空灵,听之如置身梦幻之境而浑然忘我。凡是听过侗族大歌的朋友,无不为其魅力所折服。
在贵州侗族聚居的黔东南等地,侗族男女老少在风雨桥、鼓楼、田间地头,或躲避风雨,或庆祝节日,或排解疲惫,亮开嗓子就能唱出一曲响彻山谷的欢歌。一人唱响众人应,众人和来势恢宏。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就是侗族大歌了。
说起侗族大歌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演唱时多模仿蝉虫、布谷鸟等动物发出的自然鸣叫声。
侗族大歌有别于一人的独角戏,之所以称为“大歌”,是因为需要多人配合。一般是一人领唱,众人低音合唱,分工合作并以持续和音烘托旋律。主要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和童声大歌三种。侗族大歌的篇幅一般较长,极其考验演唱者的记忆力及表现力,而且在合唱的时候不能张大嘴巴,需要持续发音,同时面带微笑、鼻腔共鸣来配合跳动的旋律,这增加了演唱的难度。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这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舒适的气候,使贵州成为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也孕育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据统计,贵州侗族人口的数量约有160多万,侗族聚居的黔东南苗族侗族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4.4℃至18.4℃之间,无霜期270至330天,冬暖夏热,植被茂盛。
侗族人民热爱山川、河流,感恩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事物。而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没有文字,于是歌唱成为他们生活传承的重要一部分,靠着歌声,传唱他们对于大自然、历史、风俗、丰收等的心境。从祖辈传唱到父辈,又从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人民在一首一首大歌里,完成自己的人生旅程,在一次一次歌声里,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馈赠。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气候,让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四季的更替,更是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人生欢喜和释然。
侗族人民秉持着遵循自然、乐天知命的质朴理念,在天籁般的歌声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也正是这种久违的弛然和纯粹的意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来到肇兴侗寨这样的小村落,在自然的怀抱里、纯净的歌声中,寻得独有的安宁。(杨春竹)
京剧
山河入戏
京剧,被誉为中国“国粹”,它诞生于1790年前后,是我国戏曲文化的高度凝练。清朝初期,徽商鼎盛,因此徽剧流行开来,当时有“无徽不成城,无石不成班”的说法(“石” 指安徽怀宁石牌镇,徽剧发源地之一)。徽班进京后吸收汉剧、昆曲和秦腔精华演化而成京剧,京剧主要曲拍为西皮和二黄,西皮源于甘肃的西秦腔,曲调活泼刚劲,昂扬欢快;二黄来自湖北黄冈和黄陂一带,曲调苍凉深沉,悲愤激郁。
作为中国戏曲的巅峰代表,京剧承载着两百余年的文化积淀,其人物塑造和艺术特点,不仅源于历史与人文的淬炼,也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京剧《贵妃醉酒》表演现场 图源:新华社
戏曲的声腔受地理、方言等因素影响。中国北方以平原为主,平坦广袤的华北平原孕育了开阔的地理视野,深刻影响了京剧的声腔与表演形式。京剧音域宽广、节奏明快,如京剧《定军山》中黄忠的唱段铿锵有力,舞步大开大阖,展现出奔腾跳荡的情感张力。这种“大起大伏”的表演风格,正是北方辽阔地貌与农耕生活节奏的映射。同时,由于北京是政治中心,北方语音逐渐成为戏曲声腔的标准,京剧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得以辐射全国,成为“国剧”。
北方平原赋予京剧豪迈的底色,气候则锤炼出刚毅的角色特质。京剧《贵妃醉酒》中贵妃一角常由男性扮演(京剧传统为 “男旦”),通过高亢的唱腔与夸张的身段,展现人物内心的炽烈与矛盾;唢呐的激昂音色,和以牛皮、马皮制成的鼓类乐器,更强化了音乐的刚劲气质。此外,北方多发沙尘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催生了戏曲中英雄抗逆的叙事主题,如《穆桂英挂帅》中抵御外侮的家国情怀。
如今,京剧作为世界级非遗,仍以“行当全面、气势宏美”的特质,讲述着地理与文化的深层共鸣、山河与人文共生的艺术智慧。(张艺博)
呼麦
风与云的二重唱
我是风在喉头旋转的舞步,是云在胸腔共鸣的歌声。我叫呼麦,是蒙古族古老而独特的歌唱艺术,草原给我的名字,意为“喉咙里的和声”。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我时,都被震惊了。因为人们发现,我能让一个人的喉咙同时发出低沉的嗡鸣和清亮的高音,甚至更多声音。我的身体,总有不同的声部在对话。
我的诞生与蒙古族生活的大草原息息相关。蒙古高原广袤无垠、壮美自然,既塑造了蒙古族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也为我的出现提供了灵感源泉。蒙古族的祖先对着山川河流歌唱,声音在天地间回荡,我便是这种与自然对话方式的极致体现。
蒙古族婚礼上的呼麦表演图源:千库网
草原地势平坦,没有太多的障碍物阻挡声音的传播,这让我的音域可以传得很远。牧民们在放牧时,为了与远处的同伴交流,或是为了驱赶野兽,常常会放声歌唱,这种长调式的呼喊,逐渐演变成了我的雏形。同时,牧民们从小在风声、雨声,以及牛羊欢快的叫声中长大。这些声音,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身体里。我可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歌唱方式,我带着草原的温度和情感,把草原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听到我的人。
如今我依然活跃在那达慕大会的篝火旁,也登上过悉尼歌剧院的舞台,还在近期大火的动画电影《哪吒2》中,为将生灵炼化为仙丹的“天元鼎”出场营造神秘而震撼的氛围。当现代音乐人把我的声纹录入电子合成器时,我总会联想到七百年前成吉思汗的金帐里那位用呼麦模仿出千军万马之声的传奇艺人。草原的风从未停歇,只要马鞍还搭在蒙古包前,我的双声部就永远在牧民喉咙里生生不息。(林禹彤)
南曲
弦上古音听天时
“春雨惊春清谷天”,闽南语的读音像雨丝斜斜地织在青石板上。2022年立夏前夕,非遗传承人蔡雅艺在开元寺的古榕树下,将二十四节气的农谚谱进南音的韵律之中。我是南音——泉州古城墙下流淌千年的弦管,我从汉唐的丝竹声中走来,在闽南的四季轮转里沉淀。
《四时景》的旋律在洞箫与琵琶间流转,交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更迭。唐代诗人以诗绘景,而我用音律摹绘四时——春日的洞箫声清越如细雨润物,夏日的琵琶轮指急促若雷雨倾盆,秋日的三弦低吟似凉风穿林,冬日的二弦长音如寒霜凝滞。若你细听《梅花操》,会发现曲中琵琶的泛音模仿雪落梅枝的簌簌声,洞箫的长音似北风穿庭而过。这些音符,不仅是艺术的想象,更是农耕文明对气候的细腻观察——梅开知寒尽,雪落兆丰年。
我的乐器本就是气象的知音——洞箫必取竹之中段,经三伏骄阳、三九阴干,方能不裂不蛀。匠人深谙闽南湿热气候对竹材的影响,故以“九节十目”的形制,平衡湿度变化导致音高偏移。琵琶的丝弦,在雨季绵软,旱季紧绷,乐师需凭经验调整指法,恰似古人观云识天的智慧。更妙的是“下四管”中的响盏与四宝:响盏为铜制小镲,音色清亮如骤雨击瓦;四宝是四片竹板,碰撞时沙沙作响,宛若风吹蕉叶。这些乐器模拟自然声响,在丝竹声中,诉说农耕社会的阴晴雨晦。
我是南音,从盛唐宫阙而来,在闽南红砖墙的厝角扎了根。当洞箫再起,愿你能从弦管声中,听见古老文明对天时的敬畏,以及人与自然永恒的和鸣。(黄琬婷)
粤剧
水袖翻飞绘岭南
我来自岭南。当风雨穿过戏台,我的水袖随之翩翩起舞;当雷鸣与鼓点齐奏,我的唱腔暗合剧情转折。我是粤剧,生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的环境造就了我的轻快唱腔和薄纱戏服,夏季雷雨短促的间隙期催生出短小精悍的例戏。或许,台风天气的不确定性对于我大量“绝境逢生”的剧情也有影响。
我到底兴起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但专家普遍认同的是,明代弋阳腔和昆腔传入促使粤地戏曲兴起。宋代末年战乱之时,大量民众从北向南迁徙,为珠三角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民间娱乐形式。明代成化年间,戏曲一度兴盛。明末,广东不仅有外来戏班,广州和佛山地区还出现了由本地人组成的戏班。我就逐渐在外地戏曲浸染和本地人咿呀吟唱中诞生了。
风雨雷电在我这里变成了程式化表达——甩水袖喻示风雨,抖靠旗是在模仿雷电,鼓点节奏和演员身段变化,则是在展现天气突变。
除此之外,节气时令在我这里也具备了叙事的功能。经典粤剧常常以时令时节作为故事背景,潮湿氤氲的戏台氛围,也暗合岭南“回南天”的气候特征,烘托故事所处的背景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天气在我这里还有情感投射的重要功能,如用台风喻示人物命运骤变,用梅雨天气暗喻人物之间缠绵情思。
这些年,古老的露天戏台和户外演出因极端天气多发而有所减少,室内剧场会让我有点不适应,古老唱词也可能会让新生代观众缺乏共同体验,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我、传承我。(刘蕊)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