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
茶韵天成——相约春天“观茶室”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4月14日10:50

编者按:

又是一年春茶季。带着自然馈赠的芬芳与时光酝酿的韵味,风味各异的春茶从南到北纷纷上市,为无数爱茶人士奉上唇齿留香的盛宴。品新茶,不仅是感受春的滋味,更是一种延绵千年的文化仪式。在氤氲升腾的茶香中,我们品味的不仅是茶的甘醇,还有岁月流转中的万千气象。中国气象报与您相约春天“观茶室”,通过解读农谚背后的气象原理,挖掘天时地利对茶叶品质、制茶工艺、饮茶习俗的塑造,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3月29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第三届“武当山茶”开采季在上庸镇大泉山生态茶园举行。图/顾宇

风土与茶香的千年对话—风霜雨露育龙井

风揉嫩绿三春露,雾润青芽一脉香。若问仙根何处是,西湖烟雨养灵芳。每到清明前夕,在杭州西子湖畔的狮峰、龙井、翁家山下,茶农指尖翻飞采摘鲜叶,叶片上凝结的露珠折射着晨光,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茶芽香气。这种跨越千年的农事场景,背后隐藏着北纬30°特殊的气候密码——年均17℃的温暖气温、1500毫米的丰沛降水、200余天的有效积温。

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直、光滑、尖削,色泽从翠绿到嫩黄绿,汤色绿中透黄,香气以豆花香和清香为代表。它不仅是中国绿茶的代表,更是千年杭州的文化名片。

西湖龙井茶品质的源头是其主栽品种龙井43和龙井群体种。龙井43,特早生种,采摘时间早,芽叶整齐,抗寒性强。而龙井群体种,采摘时间较迟,大多在3月底。西湖龙井茶挺秀的锋苗、馥郁的香气、鲜爽的滋味,得益于精湛的炒制工艺,更得益于气候的精准雕刻。

杭州独特的“马蹄形”地理格局形成天然气候调节系统。来自钱塘江的水汽与天目山余脉在此相遇,造就春季“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独特微气候。数据显示,3月至4月茶树生长期,龙井产区日平均气温12℃至17℃、气温日较差稳定在8℃至12℃之间,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温差使茶叶中的茶氨酸得以充分积累。杭州稳定通过10℃的日期为3月15日至20日,试验得出该阶段采摘的新茶茶酚氨比值为3.5至5.0之间。明代茶人许次纾在《茶疏》记载的“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正是对这种气候节律的精准把握。

3月26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渚山,采茶人正在采摘明前茶。图/谭云俸

西湖茶区多群山,近95%为丘陵山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湖龙井茶园大都分布在海拔100米至200米的山坡上和谷地中。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一年当中云雾天气达200余天,造就龙井茶独特的“兰花香”物质基础。

冬季的适度低温是另一重自然馈赠。当12月至次年2月出现零下5℃至5℃的周期性低温时,茶树会启动抗寒机制,细胞液浓度提升带来游离氨基酸含量增长。龙井43号品种在经历80小时至100小时低温刺激后,其春茶鲜叶的茶氨酸含量可达普通环境的1.8倍,

现代气象监测技术与传统农谚在龙井茶园达成奇妙融合。在梅家坞村西湖龙井数字化示范基地,茶农仍遵循“春分采暗香,谷雨收浓醇”的古老法则,更催生了“精准农业”新范式,当监测到空气温度低于4℃,立即启用防霜风扇。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正转化为产业升级契机。面对近年春季降水减少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龙井43号进行穗条辐照诱变,培育的“中茶108”新品种将抗旱性与品质完美结合,其气候适应窗口比传统群体种延长15天。

当现代人捧起一盏狮峰龙井,啜饮的不仅是茶汤,更是北纬30°气候带精心酝酿的液态地理志。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片茶叶的脉络里,都镌刻着季风与山脉、云雾与土壤共同写就的生命密码。金志凤 作者系浙江省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一盏明前茶里的物候密语

惊蛰的雷声尚未消散,窗外细柳已悄然冒出毛茸茸的芽苞。繁忙的工作间隙,总会在保温杯里投几片茶叶,看蜷曲的茶叶在沸水中舒展成碧色小舟,氤氲的茶雾里便浮起整个江南的春天。

“明前金,雨前银,立夏过后草当薪”,古老的农谚里藏着茶叶生长的时空密码。惊蛰节气刚过,浙皖丘陵的茶园便进入精密运作模式。茶农踩着湿润的腐殖土,手持竹剪穿梭在茶垄间,遵循着“惊蛰过,茶脱壳”的祖训,将越冬形成的紫褐鱼叶逐一剔除。此时北纬30°的阳光尚带着矜持的温度,茶树根系却已感知到大地深处涌动的暖流——当地表温度连续五日突破10℃的生命阈值,茶芽细胞内的赤霉素便如收到军令的士兵,沿着维管束向着芽尖奔涌集结。

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曲线是另一种农事历:日均气温每攀升1℃,茶芽萌发周期便缩短3天至5天。那些蛰伏在芽鳞中的新生命,既要追赶清明前的黄金采摘期,又需警惕“倒春寒”的危险拥抱。农谚说“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当清明节气出现在农历三月,昼夜温差形成的冷凝水恰似天然保鲜剂,让茶青中的氨基酸与茶多酚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这种天时馈赠的黄金比例,正是明前茶“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四绝品质的气象基石。

冲泡时,茶叶如同跳起沉浮之舞:初入水时芽头抱合如雀舌,继而缓缓舒展成旗枪,最后沉落杯底化为翡翠。这般视觉享受背后,是茶园生态系统的精密协作。清晨叶面凝结的露珠,午后穿过云层的漫射光,子夜悄然渗入根系的春雨,共同调配着茶叶的风味图谱。武夷山的老茶人常说“三日晴两日雨,茶树听得神仙语”,这种交替出现的光照模式,既保证了光合作用积累的芳香物质,又避免了强光催生的粗纤维。天地为炉,造化为工,明前茶的细腻喉韵就在这交替轮回中沉淀生成。

傍晚时分,效仿古人“晴窗细乳戏分茶”。在壶中投入龙井茶,看琥珀色的茶汤在青瓷杯中流转,忽然懂得陆羽《茶经》所言“阴阳相济”的深意:炒青时的烈火阳刚,揉捻时的绵柔,晨露的至阴滋养,地气的纯阳升腾,都在一盏茶汤里达成和解。这种古老的和合智慧,在当代气象学中找到了注解——江南茶区3月份平均气温12℃至20℃,配合65%至80%的相对湿度,恰好构成茶树新陈代谢的最佳区间。

窗外的城市正被霓虹染成琥珀色,智能音箱播报着明日天气。恍惚间仿佛看见千年时光在杯中重叠:头戴斗笠的采茶女指尖翻飞如蝶,茶马古道上的驼队铃声悠悠作响,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正在分析茶叶的基因序列。也许某天,科技进步到能精确模拟出信阳毛尖的风味物质,但那些镌刻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物候密码,那些在指尖传承的炒茶火候,终究需要一代代人来坚守。

杯中茶烟袅袅升起,化作一棵棵茶树的形状,成千上万的茶芽在云雾中悄然萌发。这些即将被采摘的嫩梢,既承接着千年茶脉的文化基因,也记录着春天特有的温湿度曲线。当我们在都市楼宇间举杯轻啜,饮下的何止是草木精华,分明是整个春天的气象史诗。(李兴文)

福鼎白茶:北纬 27°的山海茶经

陆羽《茶经》中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句话打开了探寻白茶源头的大门,不仅点明白茶山便是太姥山,更像一声从遥远时空传来的召唤,白茶的故事,便是从福鼎这片山水开始书写。

清明节前后,是福鼎白茶采摘的黄金时期。茶农老陈穿梭在自家茶园中,熟练地采摘着茶芽。“这头采的银针,是一年里最金贵的。”在福鼎,春茶采摘讲究天时,“早采为宝,晚采成草”。

茶青采摘回来,便进入制茶这一关键环节。这是一场与天地的对话,“看天做茶”的智慧尽显其中。福鼎气候温和,山海交融的独特地理环境,赋予了白茶制作特殊的挑战与机遇。

老陈抬头望向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是个适宜制茶的好天气。

竹匾上均匀铺展着新鲜茶青,让每一片茶叶都能充分沐浴阳光。微风轻轻撩动着茶叶,带走多余水分,促进内质转化。

午后,天色渐阴,老陈立刻将茶青移入室内进行复式萎凋。他仔细观察茶叶的变化,凭借多年经验判断走水信号。

在制茶过程中,炭焙也是关键一步,焙茶最好在北风天。炭与火的淬炼中,白茶在文火慢焙间褪去青涩锋芒,沉淀出醇厚滑腻的茶汤。历经覆灰、隔热等匠艺巧技,木炭余温唤醒茶叶深层香气,茶性愈显温和柔润。当机械轰鸣替代炭火细语,仍有人坚守量少却精的传统工艺,让时光在茶汤里凝成琥珀色的诗意。

制成的福鼎白茶,芽头肥壮,芽毫银白。冲泡时,沸水注入,汤色浅黄清澈,香气毫香显露,伴有清新的花香、果香,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悠长。每一口茶汤,都蕴含着福鼎的山水灵气、茶农的辛勤汗水,以及千年传承的茶文化。(陈巧巧 苏鑫)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