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
触摸祁连山 吟诵青绿史诗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25日10:39

春日的祁连山深处,一场跨越海拔的生命迁徙正在上演。2月,在点缀着白雪的褐色山脉中,祁连山保护区工作人员拍摄到70余只白唇鹿同框奔腾的震撼画面。这些身形矫健的“雪山精灵”在草甸与灌丛中跨越穿行着,其白色唇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标志着曾一度濒危的物种正以族群壮大的姿态,重回这片古老山脉的怀抱。

图为祁连山

专家顾问:

甘肃省气象局二级研究员 张强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副所长 杨金虎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 殷秀峰

褶皱的山脉

翻开中国地图,一条高耸挺拔的山脉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两地之间,俯瞰着河西走廊,这就是被誉为“河西走廊生命之源”的祁连山。古时,匈奴语称“天”为祁连,因此祁连山又有“天山”之意。它东西绵延800公里,南北宽200至400公里,共有冰川3000多条,总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其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延伸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余脉相连。祁连山属褶皱断块山,并不是一条单独的山岭,而是由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峻岭与宽谷盆地平行排列组成的复杂地形系统,从东到西有冷龙岭、托来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等大山,自北而南包括8个岭谷带,其间夹杂有湖盆、河流和谷地。这里的雪线位置在海拔4400米以上,冰川广泛分布,是西北诸河重要的水源地。气象学家、甘肃省气象局二级研究员张强用一句话概括了祁连山的磅礴气势,“这里是沟壑纵横、山水相依的世界,既是我国地势划分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

祁连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降雨分布,造就了其从东南到西北的显著变化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青海湖和哈拉湖为界,祁连山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同时,由于气候原因,祁连山形成了自高而低的植被垂直分布带,包括高山冻原、森林、灌丛、草原、荒漠等植被带,以及与之对应的土壤类型。“实际上祁连山的景观分布极为复杂,因为祁连山是雪峰林立的高山带,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整个山区的三分之一,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双重控制下,祁连山的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不但东、中、西部的植被垂直带有一定的差异,阴坡和阳坡也有很大不同。”张强解释。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立体的气候环境条件也影响着动物种群的分布。以雪豹、岩羊和盘羊为代表的高山裸岩动物群,栖息于山峰之巅;甘肃马鹿、蓝马鸡为代表的森林灌丛动物群,活跃在丛林灌丛间;黄羊、秃鹫、喜马拉雅旱獭为代表的草原动物群,游弋于广袤的草原;而野双峰驼、沙鸡、沙蜥为代表的荒漠动物群,成了西部地区的独特风景。

季风的力量

在西祁连山,季风一般吹不到的地方,你可能会看到这种奇异的景观:在光秃秃的半山腰上,缠绕着一条条森林带,上面生长着四季常青的祁连圆柏。

祁连山东西方向上的景观差异,取决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深入祁连山的位置和极限。

在东祁连山,东南季风裹挟着暖湿气流吹到这里,被高大的山峰截住并向上抬升,形成丰沛的降雨,季风所到之处,如青海东北部的西宁、互助、门源一带,森林茂密,并分布有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

随着季风向西推进,其力量越来越弱,夹带的水汽也逐渐减少,在祁连山中段,降雨逐渐减少,森林变得稀疏,过渡为丰茂的草原,并孕育了山丹军马场、大马营草原、康乐草原等诸多美丽的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最终,当季风抵达祁连山西部时,已成强弩之末。这里降雨稀少,呈现出一片荒漠的景象,这却成了莫高窟依存的适宜气候条件。然而,由于祁连山属于高山和极高山,许多高大的山峰截留了高空中的气流和云团,形成众多雪山和冰川,冰川融水汇聚成河流,滋养着干旱的大地,因此,即使是在季风吹不到的西祁连山,仍能形成降雨带,出现森林、草地,吸引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冰川的眼泪

高山之巅上的冰川,是大自然雄浑壮丽的雕塑作品,也是地球无比珍贵的宝藏,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作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气象资料显示,近60年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十年来,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每10年升高0.39℃,明显高于全国(0.23℃/10年)和全球(0.12℃/10年)的平均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积雪面积减少,雪线上升。

“气候变暖不但使温度上升,还会加速水循环,降水量显著增加。2000年至今,祁连山地区每十年增加降水量24.8毫米,变化程度十分明显。”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杨金虎解释,“西北地区变暖变湿已是事实。虽然降水量增多、河川和地表径流增大意味着可利用的水资源更加丰富,但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和径流仅是水循环的部分环节,变暖还会加剧地表植被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抵消了变湿程度,同时变暖使冰川积雪等固态水资源减少,进而增大了水资源的风险。因此,要辩证看待暖湿化带来的问题。”

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与文明,是我国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均径流量为130多亿立方米。张强无不担忧,他表示,“祁连山虽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但它被称为‘天然固体水库’,对内陆河流年径流量有重要作用,可以‘削峰填谷’,给下游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水资源。随着气温升高,祁连山冰川不断退缩,水量补给会持续减少,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从‘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型’的水资源形态逐渐变成‘降水补给型’,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必然加剧。”

祁连山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年来,冰川消融、多年冻土加速退化。数据显示,祁连山地区积雪范围呈减小趋势,近40年来积雪面积以每年217平方千米的速率减少。多年冻土退化也引发连锁反应,如地表植被因干旱死亡,荒漠化面积以每年0.78%的速度扩张等。“2022年监测发现,冰川融水冲刷形成的沟渠加剧了水土流失,冰碛物裸露,进一步导致冰川消融恶性循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殷秀峰表示。

图为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

冻土退化、冰川退缩、水土流失加剧,一场无声的“生态之殇”正在上演。为让祁连山的冰雪继续滋养丝路绿洲,甘肃省气象局在祁连山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发现祁连山区地形云产生降水的条件较好,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人工增雨(雪)的极佳地区,且祁连山区全年云量丰富,具备全年开展人工增雨(雪)的良好条件,冬季人工增雪可加大祁连山区冰雪蓄积。为应对冰川之殇,近年来,国家级人影项目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和甘肃省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相继“沉淀”在祁连山。

张强表示,“科学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对祁连山脉生态系统、水资源有着非凡的意义。”目前,甘肃气象部门在祁连山地区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2024年,累计增雨覆盖面积达到41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近10亿吨。

在青海,今年1月以来,气象部门在祁连山青海区域进行飞机增雪作业3次,仅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一带,增雪量达当地同期降水量的30%,为保障黑河、大通河、托勒河径流量起到积极作用。

幕后英雄

“如果没有祁连山的生态屏障作用,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新疆的罗布泊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会和青海的柴达木沙漠连成一片,西北就会彻底沦为一片荒芜之地……”张强说。

水就是理解祁连山的关键之处。祁连山三面被沙漠包围,其北面是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西面是库姆塔格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是柴达木盆地荒漠,它就像伸向沙漠中的一座湿岛,扎根茫茫沙海之间。祁连山发育众多的雪山和冰川,每年夏季,这些冰川大量融化,水流向北流向河西走廊,孕育黑河、疏勒河、石羊河等近千条大小河流,灌溉河西走廊,为600多万人口提供生存条件。河西走廊上一个个绿洲散落在茫茫沙漠中,成为农耕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图为沙漠中的酒泉月牙泉 图/宋文萍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的北麓中段,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穿越甘肃省张掖市的临泽县、高台县,进入金塔县内,最终注入内蒙古居延海,它流戈壁、过盐泽、穿凹地,收纳万川之水,神奇地点化了荒芜的沙漠。黑河自古就是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生命线,其流域形成了200多公里长的天然绿色屏障,使张掖成为西北茫茫戈壁中一块绿色的“飞地”,河西走廊最富庶的城市。在历史上,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共同构成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延伸,而祁连山的扁都口、当金山口等,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关键节点。今天的河西走廊仍然是我国交通网和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它将绽放更为璀璨的光芒。

而疏勒河水系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是河西走廊三大主要水系之一。疏勒河水系滋养着走廊西段的玉门、瓜州及敦煌三地,其中党河成为灌溉敦煌平原唯一的地面径流。如果没有党河的滋养,敦煌莫高窟世界级的文化和艺术也许就是一场空。

草原是祁连山很重要的景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祁连山南北坡的高山草原成为各个游牧族群活跃的舞台,这里水草丰美,湿润多雨,非常适宜畜牧业,曾有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和哈萨克等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当夕阳给雪山镀上金边,恍惚可见张骞出使西域,飞天的飘带从莫高窟的岩壁飘向星辰。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故事,是自然与文明在严酷环境中谱写的动人歌曲。

祁连山,依靠着高耸磅礴的山体,盘旋聚集成生命之水,哺育出无尽的生命和绵延千年的灿烂文明。冰川学家康世昌曾言,“退缩无法阻止,只能减缓。”这片土地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将敬畏自然刻入基因,让祁连山的冰雪继续滋养丝路,为后世留存这份沙海孤岛的壮美与生机。(唐淼 于仕琪 张琪)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