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气象要闻
智慧气象润津城
——中国气象局与天津部市合作五年成果纪实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1月11日07:42

渤海湾畔,气象雷达精准捕捉风云变幻;海河之滨,预警信息实时守护千万民众。2020年9月,中国气象局与天津市政府深化合作,以智慧气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五年深耕,天津气象高质量发展综合评分跃居全国第九,一幅“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智慧气象画卷,在津沽大地上徐徐展开。

顶层设计绘蓝图 协同聚力强保障

“部市合作为天津气象事业凝聚了政策共推、资源共聚、发展共促的强大合力。”天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金琪表示。五年来,中国气象局与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调研指导,共同协调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天津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5个专项支持文件,将气象建设任务纳入全市规划纲要,各区建立气象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并印发配套文件。智慧气象、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等11个重点工程项目落地。中国气象局在天津建设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分中心、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更将健康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落户天津,为天津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天津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全面开展气象雷达设备新技术、新算法和新产品测试评估。肖涵 摄影

天津滨海新区国家气象科技园初具规模,成为部市合作典范。作为疏解气象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载体,园区内的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已承接国家级气象雷达研试、气象雷达实训等业务,新建的滨海、宝坻两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使天津0.5公里高度雷达覆盖率达到98%,位居全国第一。软实力同步提升,全市气象部门全国文明单位从3个增至7个,市气象局连续获评全市绩效考评优秀单位,行业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强根基 气象现代化攀新高

“武清区的气象观测站网间距1.85公里,能让我们精准获取河道、闸口周边的天气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对合理调配防汛资源至关重要。”武清区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王文波指着“气象感知”小程序说。

这背后,是天津气象监测体系的跨越式升级。

五年来,天津构建起陆海空综合立体观测网,全市已建成1000余套观测设备,地面观测平均间距从6公里加密至3.3公里,关键区域密度达1公里;11部X波段天气雷达3分钟即可“捕获”中小尺度天气系统,65套垂直廓线观测设备能够对15公里高空大气进行“切片式扫描”;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观测示范区建成,成为赋能城市智能治理的“先行区”;建立了基于雷达、卫星和自动气象站融合的海河流域实时降水监测及实况业务,中小河流精细化面雨量监测和预报业务精细到246个分区。

10月19日,天津市气象局依托智慧化气象装备护航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李文博 摄影

预报“智慧芯”不断升级。在智慧气象系统的支撑下,天津已建成 0—10天逐小时、1公里智能网格预报和0—60天10公里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建成快速更新循环预报系统和强对流识别追踪预警系统等,研发海气浪耦合数值预报模式。硬实力转化为好成绩,2022至2025年,天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连续四年全国排名第一,暴雨预警准确率较五年前提升3%;建成涵盖23种发布渠道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高级别预警短信1小时覆盖全市1600万手机用户,闪信外呼“强提醒”直达应急责任人。

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先后建成天津市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1项成果获天津科技进步奖;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壮大,1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17人纳入天津市“海河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建成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联合国家超算中心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气象科技发展,激活创新“动力源”。

民生为本显担当 精细服务润津城

7月29日,蓟州区气象局精准研判北部山区下营镇、罗庄子镇将出现极端强降雨,及时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蓟州分局联合,针对该地区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多亏气象预报预警及时,为我们安全转移低洼地区群众抢出了更多时间。”下营镇石炮沟村党支部书记王贺忠的感慨,是气象服务守护生命安全的生动注脚。

五年来,天津建立起“131631”递进式决策服务机制和临灾预警“叫应”流程等,与7部门共建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全网发布绿色通道;紧扣京畿要地防灾减灾需求,发挥海河流域气象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建成“海澜—海河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省际“小流域”高效联防。

守护生命安全,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从台风“烟花”到“杜苏芮”,从海河特大洪水到持续性高温,天津成功应对数十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灾害损失占GDP比重始终低于0.1%。2025年,天津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包含多灾种预警的全球早期预警服务,自主研发的船舶海上风浪影响预报、流域面雨量预报、健康气象预报预警及建筑气象服务等四类气象产品,纳入中国气象局“妈祖(MAZU)”全民早期预警平台。

天津市气象局研发的健康气象预报预警产品接入中国气象局“妈祖(MAZU)”全民早期预警平台。李子祺供图

赋能生产发展,气象服务成为“增效利器”。天津气象部门积极构建北方港口气象保障核心区,实现黄渤海及西北太平洋1公里、1小时的高精度预报,开展辐射北极航道的航线气象服务;与天津港、中远海运共建全国首个港航气象服务中心,开展近岸及海上大风分区预警和天津港港区、航道风险预警;建成高速路段恶劣天气预警系统,助力津蓟、京沪高速万车事故率下降63%;研发“丰聆”智慧农业气象平台,以“智能感知+智慧调控”保障现代农业精细化培育,已推广至河北、内蒙古等地,实现农户每个大棚年均增收超千元;将电力气象服务融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智慧输电全景平台,为供热部门弹性供暖提供气象依据。

助力生活富裕,民生服务更具温度。围绕健康天津建设,天津气象部门打造了“气象×医学”服务范式,与医院、高校共建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发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并惠及上亿人次;成立全国首家气象中医药研究中心,助力疾病防御关口前移;建立完善“天津气象”新媒体传播矩阵,将预报预警信息植入“津心办”APP,覆盖近3000万用户;打造“津彩气象探秘达人行”等科普品牌;建成智慧气象决策服务系统,为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等开展“一项一策”定制化气象服务。

促进生态良好,助力美丽天津建设。天津气象部门针对植被生态系统、绿色生态屏障区气候效应开展评估;助力蓟州区打造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示范景区,让“绿水青山”更具吸引力;开展赶海拾贝、海河游船景色观赏、春季赏花、秋季赏红叶等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气象参数》,研发了适应不同气候区的典型气象年生成技术和节能减碳气象服务技术,打造建筑节能气象服务平台,具备为全国1870个城市开展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提供高价值气象服务产品的能力,助力打造“好房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五年起点,中国气象局与天津市的部市合作正从“示范建设”迈向“深化提升”。气象力量将全方位赋能天津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时代气象现代化的天津答卷。

(作者:张妍 崔振雷 邱旭敏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