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橙香中探寻丰收密码,在互学互鉴中共促能力提升……11月6日,全国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江西赣州召开。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代表齐聚红色故都,共同探讨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新”在何处?如何向“新”耕耘?
解码“新型”定义
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新”,代表着什么?
其一,是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专章部署。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气象在保障农业生产、守护农村安全、助力农民增收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新时代新征程,气象为农服务要围绕深度融入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国家战略这一条主线。”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表示,气象为农服务不仅仅是“农业气象”,随着新时代农业从第一产业向“1+2+3”“1×2×3”产业融合迈进,气象为农服务也需改革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聂凤英认为,现代农业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气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已跳出预报天气的传统范畴,深度融入农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从“成本项”转为“增值项”,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其二,是新的体系能力。
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党组出台《关于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美乡村建设气象保障能力。时隔半年多,在交流环节中,各地晒出了“三个能力”建设的实践答卷。
在农村地区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江西赣州自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气象为农服务资金1.47亿元,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行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实现市级提前3小时风险通报、县级提前1小时风险“叫应”的无缝衔接服务。
为建设农业强国、发展农业产业提供气象支撑——中国气象局与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共建沈阳农业与生态气象研究院,沈阳气象、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并推广至全省多地,涵盖玉米、水稻、大豆等7种主粮和特色作物。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四川成都,温江区建成全国首个乡村气象博物馆和“最美乡村气象小院”,将气象谚语、节气、农耕物候生态融入消费场景,创新构建气象与农耕文化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科普模式,气象科普研学活动覆盖4万余人次。
其三,是新的装备技术。
走进赣州市信丰县脐橙种植基地,无人机在空中精准运输、开展植保作业,机器狗穿梭在复杂地块中巡检评估,一系列新装备大显身手,让与会代表连连惊叹。
在气象科技小院——奇象脐橙园,赣南师范大学的师生正在进行高温热害和低温冻害防御技术试验,以气象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来到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信丰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刘玉生告诉记者,得益于《早稻早播气象服务规范》的推广应用,晚稻中迟熟品种种植比例提高25%,每亩可增加收入80元。
这些鲜活场景,映射着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深刻转变——从“有没有”转向“准不准”“细不细”“效益好不好”,对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的需求精细到地块级、分钟级,聚焦到企业、个人。
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新型装备的加持下,气象为农服务越来越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不仅仅面向县、乡镇大范围发布,而是精准触达农户、田块、作物生育期及加工运输各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流程科技支撑。
其四,是新的服务模式。
面向决策部门的政务服务、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与定制化个性化气象服务相结合,形成有力有序又富有活力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多地气象部门代表分享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经验——
浙江气象部门提出,坚持“多部门协同+领域融合”,推动与农业农村、金融、文旅等多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服务联合机制,与银行、保险、乡村运营等市场主体共推共赢。
山东气象部门提出,联合农业农村、财政、金融监管部门构建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引导保险机构从被动赔偿向风险管理转变,构建政府主导、预警先导、农业指导、保险采购、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携手向“新”而行
多年来,各级气象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在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现场会上,多名农业农村部门代表生动讲述部门联动、共惠民生的鲜活故事。
“面对今年秋季连阴雨,河南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气象预报抓住降水间歇期组织抢收3481万亩农田作物,并在新一轮大范围降水来临之前,基本完成秋收。”
“贵州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利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成果,指导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选育油菜、水稻、玉米等高产品种,41种特色作物种植气候区划精准指导乡村产业优化部署。”
……
“气象部门在及时有效开展农业防灾减灾、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项宇建议,两部门协同提升精准监测预警能力,完善联合会商机制,抓好科学防灾减灾,持续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直通式、伴随式气象服务,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加快推进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
锚定目标任务,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路线进一步明晰。
压实责任链条——
各级气象部门将加强组织管理,将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单位“十五五”发展规划,找准服务需求,深化部门合作,提高服务效益。国家级业务单位对接基层需求,加强技术指导。
提升“三个能力”——
持续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健全基层临灾预警机制,开展因灾返贫致贫气象灾害风险大数据分析预警,强化人工增雨地面作业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气象部门各级定点帮扶工作。
加快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优化观测站网和农业气象试验站布局,开展农业生产全过程、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加强金融保险风险减量服务,在全国粮食主产省示范推广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
着力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气象保障能力,推进乡村数字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深度融入农业新质生产力、基层智慧村务、乡村数字防汛、智慧农场等场景建设。加强特色中心建设,健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轻量化气象科普空间。
夯实基层基础——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农业气象大数据的挖掘,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开展气候变化风险研究。
在基础业务方面,加快农业农村气象观测站网和农业气象试验网建设,提升农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加大“三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评估。
在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建立跨部门、分作物、分区域的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组织开展农业气象专家“接地气”行动,鼓励气象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农业、乡村全面振兴一线。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吸收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让气象科技更好赋能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吴彤 喻迎春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