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转型发展 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
解读《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2月15日17:58

  近日,中国气象局出台《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播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转型发展。

  新形势对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播雨”计划可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对“播雨”计划进行解读。

  记者:当前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新要求,此时推出“播雨”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王亚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近20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3个政策性文件,为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尤其是在2022年——也是《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耕云”计划)收官之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对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编制和实施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区域、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国家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建设。发展安全高效的作业技术和新型作业装备,提高作业水平,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管理。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家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对人工影响天气要求更加迫切,立足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对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出台“播雨”计划,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全国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也是立足新形势新需求,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的全新抓手。

图为贵州威宁防雹试验示范基地示意图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供图 

  者:编制“播雨”计划基于何种思路?设定了怎样的发展目标?

  王亚伟: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确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关键技术有所突破,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能力得到提升,服务保障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不足;“五段”实时业务质量仍存在短板;科技支撑能力急需提升;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安全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客观化追绩问效、定量化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完善等。

  因此,在编制“播雨”计划时,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系统观念,聚焦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分散、粗放、相对独立发展向集约化、研究型、安全性、融入式转型发展,提高以智慧为主要特征的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为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家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提供强有力保障。

  基于这一总体思路,“播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规范高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多领域、多种类、全方位的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工作体系。集约高效、国省联动的精准作业能力明显增强,流程清晰、客观定量的效果评估业务基本建立,先进高效、安全可靠的装备弹药及其全链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聚焦核心、内外协同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职责清晰、管理规范的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加强。

  记者:为落实好三年工作目标,“播雨”计划在优化业务布局上迈出较大步伐。这一方面有哪些看点?

  王亚伟:秉持“主动、互动、联动”的思路,“播雨”计划进一步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与观测预报等气象业务集约发展,完善国、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业务布局”,将原有的“五段”实时业务拓宽为“七段”实时业务,增加了前期作业条件展望和全业务流程安全管理。

  具体而言,主要通过三方面实现:

  一是构建新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加快融入观测、预报、服务、信息等气象业务。其中,强化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引领支撑地位,加快从科研试验型向研究业务型工作的转变,同时将区域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作为国家级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功能。突出省级气象部门主体核心作用,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实时业务,强化对下指导指挥能力。市县级相关机构则主要负责释用上级业务指导产品,提高本地作业监测预警和实施能力。这样一来,确保业务技术向国家级和省级集约,产品应用、检验和作业服务向市县级下沉,流程通畅、权责明确。

  二是建设集约化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云+端”架构,建立国-省两级部署、市县级应用的一体化、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构建云支撑系统,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各类信息、各类观测预报信息的云收集、云存储。

  三是完善作业飞机与示范基地布局。聚焦国家战略,围绕粮食主产区、“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区、重大活动和重大应急需求,完善作业飞机布局,优化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规划和布局。形成高低空搭配、覆盖面广、机动性强的空中作业力量,增强在各种条件下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在西南、华北、东南区域重点打造7个试验示范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本地需求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并开展研究试验。加快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观测融入全国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统一设计与管理。

  2022年9月27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在“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的阿尼玛卿冰川地区,利用搭载了云微物理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催化设备的翼龙-2H大型无人机,对降水云系进行探测并成功实施人工增雪催化作业。图为翼龙-2H大型无人机起飞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 航空工业供图

  记者:“播雨”计划还提出“五项能力提升行动”,将如何具体实施?

  王亚伟:针对当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播雨”计划提出精准作业、效果评估、安全监管、科技创新和支撑保障等五方面能力提升行动,作为今后三年的重点任务。

  精准作业能力提升行动,要求规范作业指挥实时业务,按照一周、72小时、48小时、3小时的时间节点,分别开展作业过程预报、作业潜力预报、作业条件预报、作业条件监测预警,并进行相应的作业展望、作业计划、作业预案和方案设计的制订。同时明确业务内容,制作发布业务产品,优化指挥业务流程,形成业务技术规范。

  效果评估能力提升行动,本着科学、客观、定量的原则,建立面向常态化、典型过程和年度三类服务场景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和效益评价业务,提高作业信息规范化水平,优化效果评估指标,完善效果检验方法,提高评估业务质量。

  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主要将通过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列装高性能增雨飞机等新型作业装备,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弹药的实时动态安全监管等,提高安全作业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旨在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各种平台聚才优势,聚焦人工影响天气核心机理与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完善转化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提升支撑业务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旨在推动政府强化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支持,健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省级业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规范化管理水平,构建涵盖人工影响天气全业务链条的标准体系。

  记者:结合《纲要》和《意见》部署要求,气象部门将如何确保“播雨”计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王亚伟:中国气象局将牢牢把握战略机遇,认真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纲要》和《意见》部署要求,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发展。

  对外,充分发挥部门间合作机制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播雨”计划的宣传解读,挖掘相关典型案例,为“播雨”计划顺利推进凝聚共识。

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功实施人工增雨 李斌喜 摄影

  对内,将从制度、规划、科技、人才、投入等方面提出实质性举措。气象部门将持续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左右互动、上下衔接、统筹协调,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工作体系,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业务规范化管理,建立业务准入退出和质量评价机制。组建创新团队,培养领军、骨干和青年人才,推动基层作业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快构建支撑保障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细化“播雨”计划工作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各年度、各单位,纳入目标考核,督促强化落实,鼓励各级气象部门创新实践。

  (作者:叶奕宏 陆耀辉 责任编辑:张明禄)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