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秉持开放合作 彰显大国气象担当
——新中国恢复世界气象组织合法席位50周年综述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1月29日08:25

50年风雨兼程,50年初心不改。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世界气象组织(WMO)合法席位,开启中国与世界在气象领域互动交流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多边气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交流互鉴,与世界各国携手前行,以实际行动彰显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

国际气象舞台的新面貌

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中国是WMO的创始会员国。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合法席位一直被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历史性的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特设组织合法席位扫除了政治障碍。

经过会员投票,时任WMO秘书长戴维斯于1972年2月致函各国外交部部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WMO中的唯一合法代表。

WMO成为中国恢复的第一批联合国专门机构。

1973年春,时任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乃召被补选为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从这一年起,我国开始正式参加WMO的会议和活动,并一直担任该组织领导机构成员。

自此,气象国际合作的舞台展现出新的面貌。

中国抓住机遇,积极参加WMO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世界气候计划、大气研究和环境计划、水文和水资源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区域计划等各项计划和活动,发挥其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应有作用。

1987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十次世界气象大会上,掌声雷动、一片欢腾。时任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WMO主席,成为中国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担任这一高级职务的第一人。

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做出的巨大贡献,邹竞蒙在1991年获得连任。在担任WMO主席8年间,邹竞蒙引领WMO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通过了气象资料国际共享的历史性决议,推动建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致力于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敞开大门、融入国际气象大家庭,为中国学习先进经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

1975年,邹竞蒙在第七次世界气象大会上表示,中国加入WMO就是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气象工作的良好经验。

在气象多边合作的带动下,气象部门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实行对外开放。1979年5月,中美签署气象科技合作协议,拉开了我国对外气象科技人员交流、培训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序幕。

1979年至现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越南等24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在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热带气象、气候与气候变化、农业气象、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了我国气象监测预测预报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贡献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事业蒸蒸日上,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可持续发展与防灾减灾挑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气象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主动回应时代之呼唤、全球之期待,积极履行国际职责义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了一系列行动——

加强气象领域南南合作。自2011年起,中国向蒙古、菲律宾、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等20个亚太国家赠送了集成化的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接收站、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卫星气象应用平台、自动气象站等,帮助亚太国家实时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和预报产品。

大力推动气象融入“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中国气象局与WMO签订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搭建“一带一路”气象国际合作机制,依托《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构建起覆盖中亚和东南亚的区域气象交流合作体系。

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全球。中国在2018年发射风云二号H星,监测范围覆盖亚非国家,肩负起服务“一带一路”的重大使命。同年,中国气象局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极端天气提供技术支撑。如今,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已覆盖124个国家和地区。

气象设施援非成效显著。中国完成了向非洲科摩罗、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刚果(金)、喀麦隆和苏丹等7个国家的气象援助项目,援建了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风云三号卫星资料接收和应用处理系统、气象预警收音控制系统、气象预警收音机、气象标清虚拟演播系统等设施。津巴布韦气象局原局长阿莫斯·马卡拉乌高度评价援建设施,称其极大地提升了该国林火监测、服务产品制作和预警发布能力。

中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多年来,中国气象局与WMO联合举办49期多国别考察活动,成为发展中国家观摩学习中国经验的品牌活动之一。依托WMO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中国组织开展线下培训4000多人,线上培训超过8000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气象科技、业务、管理人才。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积极参与IPCC评估报告编写,敢于为发展中国家“代言”。积极开展温室气体观测和数据共享。描绘温室气体变化的中国“瓦里关曲线”成为全球气候变化重要标志数据。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2018年中国气象局被WMO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在WMO、国际民航组织等多边合作框架下,中国承担着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地面基准站网牵头中心、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区域气候中心、全球综合观测系统区域中心、区域培训中心等26个全球和区域业务中心职责,成为世界气象业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世界气象发展的引领示范者

如今,中国正广泛深入参与全球气象治理。从WMO改革到地球系统观测、无缝隙预报、早期预警系统建设等重大战略计划,中国以特有的方式贡献了东方智慧、中国方案。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活跃在世界气象舞台。

50年沧桑巨变,中国已从当年世界气象舞台上的新面孔,成长为世界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者、贡献者和建设者。

WMO前秘书长米歇尔·雅罗说,中国在恢复合法席位之后迅速融入世界气象大家庭,为WMO履行使命任务和完善发展理念作出杰出贡献。

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指出,中国作为WMO的重要会员,在发展全球业务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极端自然灾害、对不发达国家援助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气象能力的建设者和全球气象发展的贡献者。”

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建表示,从开始的融入、发展,到目前在全球气象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过一代代中国气象工作者的努力,中国优秀的气象理念不断传播到世界,中国在WMO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多边气象合作取得的显著成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一个缩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得益于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和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聚焦建成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中国气象事业正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

展望未来,在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重发的背景下,人类团结合作应对共同挑战愈发紧迫。中国将继续强化多边气象合作,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定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张永 责任编辑:闫泓)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