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游山玩水 切忌越过“安全线”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8月16日09:06

吴卉

8月13日15时30分许,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龙门山镇后山下雨,引起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截至目前已造成7人死亡。

龙漕沟属三级地质灾害点位,遇到强降雨时极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灾害。这次突发山洪警示我们,涉山涉水旅游,风险不容忽视。

类似事件在今年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年初,5名游客不顾风雪预警和他人劝阻,执意前往冈仁波齐转山,2人遇难、3人受伤;7月31日,两名男青年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第三海水浴场东侧玩耍时,被长浪掀翻后又遇到离岸流,最终卷入外海失踪……

安全意识不可淡漠,旅游亦有不能跨越的安全红线。

暑期是旅游旺季,同时也是气象灾害多发期。对于游客而言,出门在外,跋山涉水,气象灾害不得不防。在山岳、峡谷景区,如遇极端天气,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海边、江边,如遇复杂多变的天气,易引发溺水、翻船等事故。此外,出游目的地多为陌生地,人生地不熟又会导致风险进一步叠加。因此,要想稳稳站在安全线后,旅游安全防范措施必须“紧”在前头。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安全带”不能松——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涉山涉水旅游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预警;遇到关键性、转折性天气以及局地突发强对流天气时,做到早预警、早叫应、早防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灾种、不同人群,提高预警的针对性,做好信息发布。

旅游、景区等部门单位必须时刻紧绷安全弦,拉网排查旅游安全隐患,因地制宜做好安全预案;收到气象部门相关预报预警和叫应后,及早采取措施,规避气象灾害风险;对有安全风险、未开发的“网红景区”应加强监管,形成基本风险预警机制;对景区管理人员应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提升防灾避险和应急联动能力和水平。

风景再壮美,也要站在安全的位置上欣赏。无论是预报预警还是风险提示,都只是“安全出行”的辅助手段。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才是减轻灾害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们要对灾害风险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侥幸心理,纠正麻痹心态;出行前要做足安全功课,除了解当地风俗、文化之外,还应重点关注当地的气象灾害风险,重视并善于运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科学甄别、谨慎对待“网红打卡地”,不要去“非正规”的景点,挑战“不可能”的冒险。只有安全有了保障,旅游才能尽兴而归。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