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22年07月14日10:5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立足本土实践,是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新闻历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实践不仅是提升新闻业务能力、创作出创新性媒介平台和新闻产品的实操性活动,也是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加强新闻理论研究深度,进而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

  中国新闻实践史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历史基础

  新闻实践史不是对新闻历史的碎片化、浅表性阐释,而是系统化、创新性的新闻史研究。按照学术界对新闻实践史的理解,新闻是人类构建世界的一种主体性实践,这种实践不仅建构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而且构建了记者和新闻本身,这就将新闻的内涵从“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文本层面提升到新闻实践的全过程,扩大和深化了新闻核心概念的内涵和理论辐射能力。从这一角度研究中国新闻史,尤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新闻文本、制度、价值、宗旨效能等,将有助于拓展新闻史研究的问题深度,夯实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知识体系根基。

  在中国新闻历史中,新闻的“真实”概念是通过实践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有自宋以降漫长的官方政治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权威真实”,清末大量出现的社会新闻所呈现的“要素真实”,战争新闻中的“希望真实”,经济新闻中的“数据真实”,科技新观念等新闻传播中的“认知真实”,也有在激烈对抗环境下的“本质真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表述。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通过对中国新闻实践史的分析,我们发现,关于新闻真实的表述已经从平面的二维表述拓展到辐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不同领域的立体展现,这一与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真实”概念不尽相同的内涵,拓展了新闻学反哺其他社会学科的学术想象和思维路径。与此同时,从实践史的角度看,中国新闻事业的实践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从实践角度重新审视新闻历史,会发现更多全新的核心概念,或有别于现有概念理论的内涵表达,这些将构成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根基。

  “沟通”是中国新闻实践的重要价值理念

  东西方在新闻的制度建构、社会功能、价值体系等方面差异较大。中国新闻工作者通过百年的实践,已经产生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以“沟通”为目的的新闻和新闻事业。“沟通”这一价值理念,超越了西方新闻界所谓的自由客观,更具个体尊严和社会公平色彩,符合中国文化特色。

  “沟通”既是新闻文本内容选择的出发点,也是新闻业功能和价值的核心。近代知识分子引入新闻业以来,就非常敏锐地捕捉到新闻“通上下”“通内外”的功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强调新闻的桥梁纽带作用。毛泽东同志强调,“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均强调党的新闻事业既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团结的实现,需要党性与人民性在观念和实践上的统一,在于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利益的最大限度的“沟通”。

  以所谓新闻自由客观为价值核心的西方新闻界,面对现实世界的冲突,各说各话、捕风捉影、断章取义,表现出的傲慢偏见,使部分新闻媒体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破坏者,极大损害了新闻业的声誉;而以“沟通”为目的的新闻报道,本着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立场来进行新闻报道,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

  除关键概念和个别理念创新外,构建系统性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重心。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新闻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问题。

  立足实践,从具体生动的实践中寻找真问题,将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组织,提炼升华为理论,进而用理论更好指导实践。这样的理论构建路径,从问题出发,突破不同理论体系相对固定的框架性和概念性思维藩篱,是重视实践、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突出表现。实践中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丰富并创新了一系列新闻学重要概念和理念,不仅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也发扬光大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夯实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根基。

  立足实践,并不是在既有的新闻学知识框架中简单修补。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主义之中,而要善于跳出和超越新闻学既有的话语和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新闻学列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这就指明了新闻学创新的目标,即立足实践,找寻新闻学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比如新闻诞生以来是如何在人的解放中发挥作用的,在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如何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新闻传播对社会结构的改变机制和效果如何,新闻传播如何能为“对话与沟通”提供更加合法的介质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行业应该遵循的标准是什么,新闻行业对推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理解融合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等等。对这些元问题的回答,可以推动新闻学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为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独有的知识和观念。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通过历史实践的轨迹,找寻出信息时代新的新闻理论框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系统超越目前以西方话语为核心的新闻理论。尤其是中国媒体融合实践不断探索,媒介融合向深度发展需要一整套新的理论指引。信息时代新闻是否有新的内涵?媒介在技术推动和文化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规范下,新的价值体系构成要素是什么?信息时代媒介与人、社会应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是新闻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换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超越西方构建起的新闻话语霸权的时代机遇。立足实践,解析新闻事业在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历史贡献,探索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未来新闻学建设的逻辑与目标,有助于使中国特色新闻学在世界范围内作出引领性贡献。

  (作者:王润泽,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原标题: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颜昕)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