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人努力 天帮忙 “向总理汇报:浚县已实现小麦丰收!”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6月22日16:48

6月16日,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付庄村,大型联合收割机踏“浪”而行,颗颗饱满的麦粒从卸粮筒喷涌而出,30万亩高标准农田迎来丰收,每亩稳产在1300斤左右。

“我可以向总理汇报:浚县已实现小麦丰收,产量高于往年!”浚县傅庄村党支部书记、财森粮食高产合作社负责人付太华说。

去年7月,浚县及上游地区发生罕见强降水,造成淇河、卫河等主要河流超保证水位。浚县蓄滞洪区作为抗洪第一线,农民主动让出庄稼地,长虹渠、白寺坡等五个蓄滞洪区先后启用,保住了下游安全。

付太华承包的500亩地,正位于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的核心区域,也是蓄滞洪区被淹得最严重的地方。田里已成穗的玉米,被近3米深的大水漫过,全部绝收。

“头一回遇到这么大的水,麦子还能不能种上、种上能不能出、收成咋样,当时谁心里都没有谱。”种了30多年地的付太华感慨。

2021年8月18日,李克强总理前往浚县了解农作物受灾情况。总理踩着泥泞的田地,弯腰查看受灾作物后,对身旁的付太华说,国家会加大支持力度,帮助群众恢复生产、减少损失。“这让我有信心了,不管咋样,都要把水排出来,想法子把麦子种上。”付太华向总理承诺,要种出来最好、最优质的小麦。

雨来得急,积水却退得慢。农民在田间挖“井”字排水沟,用水泵抽排积水,用上了各种办法,但小麦晚播,终究已成定局。

到了立冬时节,还能种小麦吗?在浚县气象局的专家看来,最晚播种期限主要取决于气温和降雨。预报显示,11月气温还能满足小麦播种的“底线”,而且没有降雨干扰,这让当地农民下定了播种的决心。

“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帮我们赶在小麦最晚播期种上了小麦。”浚县农技推广站站长耿利宾说,当地11月底才播种,成为全省最后一批播种小麦的高标准农田,比往年晚了一个半月。

种子落地,“管”字上马。付太华特别在意天气情况,-3℃还能不能浇水?寒潮来了怎么办?这些晚播的小麦,有很多“天气关”要闯。

越冬是第一关。由于播种晚、冬前积温不足,小麦晚弱苗比例较大。浚县气象局成立气象为农服务专家小组,提供冬灌、抗倒伏和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服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田间调查,人为干预促进根系生长。“年前,这里的麦田还是‘一根针’,浇水施肥后,一天一个样儿。”耿利宾介绍,年前的三类苗在年后都“晋升”为一类。

灌浆是第二关。根据预报,浚县小麦灌浆期前期雨水少,昼夜温差大,利于灌浆。但这样的天气一旦过了头,发生干热风,就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5月26日,浚县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发布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提醒农民及时补施水溶性肥料、杀菌剂、营养剂。到位的防御措施,保护了小麦免受干热风侵袭。

收获是第三关。夏收时期,一场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狂风暴雨足以对即将收获的小麦造成毁灭性打击。浚县农机手们根据天气预报决定麦收日程。常常在收割完毕后,暴雨倾盆而下,但小麦已经颗粒归仓。

“今年小麦产量太出乎我们意料了,去年答应总理的事,我做到了!”付太华表示,往年42克的千粒重,今年达到51克,而原本预测产量每亩1260斤,实际每亩稳产1300斤,受灾田取得了大丰收。“这真是‘人努力、天帮忙’啊!”

(作者:刘倩 李悦 刘钊 李雪岗 责任编辑:徐嫩羽)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