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印发一年后
“捕捉”龙卷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4月08日11:04

编者按:

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去年,中国气象局先后印发一系列工作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关键任务,在全面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等方面皆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报从今日起特推出系列深度报道,回看一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重大部署落实情况,并展望未来推进方向。

随着春季到来,一些强对流天气也逐渐进入高发期。凭借“神出鬼没”的脾性和极强破坏力,龙卷风成为其中最极端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若能提前“捕捉”龙卷风,并及时通知潜在受影响区域的人们做好防范,必能大大减轻灾害损失,更好地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在当前条件下,这仍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有多难?与直径达百余公里的台风相比,龙卷风的个头非常小,直径有时仅几十米,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其发生发展相当“任性”——在身处万米高空的气象卫星“眼中”,龙卷风如同一个一闪即灭的“点”;间距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地面观测站,几乎不可能直接捕捉到它;即便是当前公认的监测龙卷风最有效手段——天气雷达,也常常受限于探测范围、地球曲率、雷达盲区及地形遮挡等影响,在龙卷风面前无能为力。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杨波的话来说,“如果能准确预报预警龙卷风的到来,无疑代表着达到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的顶级水平,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去‘争冠’。”

而我国龙卷风发生概率较低的现实,不仅使得分析研究我国龙卷风发生机理和活动规律缺少足够样本,也使得现有的预报预警技术难以在实战得到淬炼。

瞄准这一短板,《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专项工作方案(2021-2025年)》于2021年出台。尽管龙卷风“捕捉”难度大、发生概率小,但气象部门身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在面对龙卷风可能带来的巨大威胁时,充分发挥垂直管理体制优势,瞄准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目标,誓要蹚出一条“争冠”之路。

多点分工协同 串起龙卷风科研与业务全链条

从2017年国家气象中心牵头龙卷风高发省份开展龙卷风监测预警业务试验,到去年中国气象局把推进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作为专项工作,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整合优势力量“剑指”龙卷风的意图愈发明确。

举旗定向,纲举目张。一段时间以来,国家级科研业务单位与各试点省份气象部门边试验、边应用,攻坚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家气象中心梳理总结了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指标,利用多源观测资料、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出针对未来2小时到几天的龙卷风短时潜势预报与未来0到2小时的龙卷风落区诊断分析和监测识别技术,建立相关预报业务试验流程与技术规范,并第一时间将其融入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供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应用。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杨金红表示,去年,重点聚焦雷达低层覆盖不足的短板,全国共建设60部X波段雷达,除了在安徽、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龙卷风易发省份建设11部以外,还考虑到了以西南为主、地形复杂且人口聚集的地区新一代天气雷达存在监测缝隙的情况。

2021年5月14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部分地区遭龙卷风袭击。江苏省气象局基于梅雨锋龙卷概念模型,成功预报龙卷风潜势,并提前一天向政府预警。目前,江苏已建立省市县一体化的龙卷风预警技术流程,包括“潜势提醒-临近预启动-预警发布-灾情调查”快速联动的龙卷风业务工作规范,形成基于中气旋和龙卷风涡旋特征(TVS)的龙卷风判识和预警指标,初步建立“谁发现谁发起”的快速预警发布机制,建成扁平化、高效率的省市县一体化强对流(龙卷)业务体系。

我国唯一的龙卷风研究中心——广东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牵头制定龙卷风灾情调查方法,近年来已收集国内270多个龙卷风的信息,参与国内近60次龙卷风灾情调查,行程10万余公里。该中心正研级高工黄先香首席表示,经过对华南区域龙卷风特别是台风龙卷风的深入研究,团队已揭示广东台风龙卷风发生的高风险台风路径,凝练出台风龙卷风的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发了台风龙卷风风险识别系统,构建了龙卷风预报预警技术流程,成功开展了3次龙卷风的精细化预警试验和快速靶向发布,对华南区域防灾避险有一定指导作用。

各试点单位分工协同,为了同一个目标:用5年时间,有效提升龙卷风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张兼顾科研与业务、串联监测预报预警全业务链条、统一龙卷风业务技术流程规范、涵盖龙卷风从生成到消亡全生命期的“争冠”布局图,已徐徐铺开。

撬动龙卷风这座“大山” 需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龙卷风高发国,有巨额资金投入和众多样本支撑下,龙卷风预报也依然是道难题,往往只能在监测到龙卷风生成后及时预警,抢出时间差。

这也启发我们:一方面,要统筹资源、整合科研力量、吸纳先进技术,持之以恒开展龙卷风发生机理、致灾机理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对流可分辨数值模式及龙卷客观算法的研发,织密灾害性天气监视预警网,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要构建省市县扁平高效的预警快速发布机制,不断提升一线预报员针对龙卷风天气的业务敏感度和分析研判能力,鼓励预报员大胆预报,同时加强龙卷风防灾避险科普宣传教育,发动更多志愿者加入龙卷风“调查举证”行列,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科学素养。

当下,国家气象中心正抓紧设计开发下一代短临预报系统(SWAN3.0),预计今年上线运行。届时,全国200多部雷达拼图将在2分钟内完成,单站雷达数据可实现三维显示,强对流与龙卷风潜势能做到自动报警,能全方位支撑国省市县四级短时临近协作业务。

探测中心依托补短板项目建设86部X波段雷达,其中,广东、福建、浙江、河北、河南、江西、辽宁、湖北、内蒙古、安徽、黑龙江、江苏等重点省份将增补35部X波段雷达。建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一代天气雷达低层盲区,使全国雷达覆盖率提升约8%。

在各个试点省份,探索不停步: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正进一步强化龙卷风个例库建设和年鉴制作工作;江苏、上海、湖南、安徽、河北等地正加快研发基于中气旋三维结构特征的龙卷风识别技术;内蒙古等地正深入开展基于龙卷风识别特征的实时预警业务;天津等地则基于高分辨率公里尺度的模式进行“二次算法”研究;广东等地正积极联合交警、电力等部门及社会公众,探索建立龙卷风灾情调查社会参与制度……

提升龙卷风预报预警能力,这条“争冠”之路道阻且长。但好在,我们已在路上。

(作者:谷星月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