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图片
帕米尔高原无人区 赶着驼队去建站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5月18日08:05

水位5.04米、水温零上12.3℃、风速5级、降水无……5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马尔洋乡皮勒村米斯空小组、米斯勒尼水电站,以及达布达尔乡热斯卡木温泉村关键区域5个新建气象观测站和4个水文站的数据,通过北斗系统,传回喀什地区气象台和新疆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喀什地区母亲河——叶尔羌河流域源头终于实现了气象监测全覆盖,下游600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强大保障。

一直以来,叶尔羌河冰川突发洪水以其极高的涨落速率严重威胁着南疆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之该区域洪峰涨幅异常,这里一直是众多中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热点。但因叶尔羌河流域源头地处无人区,气候恶劣、环境险峻、高寒缺氧,科研人员也望尘莫及。

近年来,为保障流域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中央投资12亿美元,在该区域建设三个水电站,而米斯克尼水电站水库是叶尔羌河干流规划的龙头水库,对项目前期建设、防洪设计和水库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新疆气象局从2022年开始先后组织专家深入无人区查勘选址3次,专家组40多天走完了1000余公里行程,翻越两座海拔4000余米的雪山,最终敲定,在叶尔羌河上游建设5个多要素气象观测站和4个雷达水位水文监测站。

穿越“绝望坡” 在人迹罕至处探一条“通道”

帕米尔高原是雄鹰的天堂,曾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手捧日之姿,不知折翼了多少人的梦想。

从达布达尔乡热斯卡木村温泉小组出发,前往马尔洋乡皮勒村米斯空小组建站的路上,有一处山坡被当地村民称为“绝望坡”,其道路是两悬崖间的山体滑坡加之牧民出山踩成的临时路面,从山顶到山底直线距离不到800米的路程,坡度60多度。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想要穿越这条天堑,不仅要躲避随时坠落的山石,还要经受高原缺氧环境下身体机能的考验。据当地村民介绍,很多人看到这个山坡只好折返,“绝望坡”由此得名。

叶尔羌河的源头就在山的另一边。建站除了要翻越“绝望坡”外,还要穿越两条冰河,这是此次建站任务中的“硬骨头”。随着塔县降水季的来临,气温快速回升,积雪加速消融,河水暴涨,如果5月中旬不能完成建站任务,就只能等到来年。时间紧急,任务迫切。5月11日,由喀什地区气象局5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带着建站的装备和生活保障物资,从500公里外的喀什市出发,星夜兼程直奔目的地。

驼队正在穿越冰河,赶到对岸建站。李志宏 摄影

次日一大早,按约定时间,村民吾里发恰·那孜木带着侄子吐尔地库力·沙旦蹲在路边放骆驼,等待气象局同志的到来。看到大家带的设备又多又重,为确保安全,吾里发恰·那孜木一脸严肃地说,每只骆驼不能驮超过100公斤的物资。思虑再三,大家删繁就简,决定只带一箱方便面、30个馕饼和一捆大葱出发。

建站人员在无人区施工的三餐:冰水就馕饼。李志宏 摄影

谷底,冰河嘶吼,山间,寒气阵阵。检查驼队物资稳固无误后,一群人赶着两只老骆驼带领的驼队,走向“绝望坡”。温泉村平均海拔3500多米,随着海拔升高,高原反应陆续向队员袭来,头痛欲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家却不敢休息,相互搀扶或轮流骑骆驼,缓慢向山顶推进,只为赶在天黑前到达目的地。尽管寒气袭人,队员们到达“绝望坡”时却已大汗淋漓。

驼队驮着气象站在帕米尔高原羊肠小道上缓慢穿行。李志宏 摄影

移民搬迁已过去3年有余,从山上向山下望去,一些牧民羊群觅食时留下的羊肠小道依稀还在,一些已成了断头路,崎岖的回头弯在山间若隐若现。吾里发恰·那孜木也是先前选址时才第一次走过这里。虽然出生在帕米尔高原,但从他不断吆喝驼队尽量保持间距的声音中看出他对这条路的畏惧。山路均为沙石,质地松软,骆驼无法控制身体,因山路太滑,几只骆驼多次撞到了一起。大家都不敢吱声,更不敢向山谷下看,只好尽量放缓脚步,保持距离,以防骆驼受到惊吓。因为担心踩动的石块砸到驼队,每走两个小弯,吾里发恰·那孜木都要让骆驼稍作休息,以防惯性造成不测。骆驼踩起的沙尘,如同火电厂烟柱,笼罩了整个山谷。一眼可见谷底的坡路,驼队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一到谷底,吾里发恰·那孜木就在一块平坦地招呼骆驼卧下,他也瘫坐在一块石上,闭着眼睛深吸香烟。事后才得知,吾里发恰·那孜木父辈们过去曾当过驮工,因“绝望坡”常出事,后来就不干了。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对“绝望坡”闻之色变。

建站人员正在穿越“绝望坡”李志宏 摄影

建站“老虎口”在悬崖峭壁上敛息作业

世界屋脊帕米尔,山体如削,是名副其实的万山之祖、众山之王,这里也被很多人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在游客眼里,这里终年积雪且险峻陡峭,满是壮丽的美景。但在气象工作者眼里,这里就要建成的气象监测站网,是事关民生的福祉。

因河道两边细沙巨石成山,每年洪峰来临时洪水深达10多米。为了确保观测准确,观测站只能依悬崖峭壁而建,而此次选址正好位于一处似“老虎口”的悬崖中间。当天要建两套自动站,工作量非常大。为确保当天按时完成任务,5月13日凌晨,天未亮,建站队伍就已穿越第二条冰河来到山崖下边,背着设备穿过乱石林立的山体到达“老虎口”,用绳索吊至崖下安装。

为观测设备送至山脚下后,建站人员用肩膀扛至山崖。李志宏 摄影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就算躺着不动,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平原一口气爬上七层楼。行走在高海拔区域,脚下如同踩着棉花,没有重心,随时都可能因高原反应而晕厥。观测设备精密,需要轻拿轻放。大家都相互提醒一步变着三步走,小心翼翼地将设备运至近20米高的崖顶。站在山崖中间,下面是深达5米、湍急汹涌的河流,头顶是随时可能掉下巨石的山崖和炎炎烈日,建站人员几次出现身体不适,只能双手紧紧抱住立柱。工程师艾力江、陈波由于起身过猛,出现高原反应,一头撞在了数据传输箱上,头顶磕出了两个大包,但依旧没有休息,继续作业。安装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和辛苦,只有身临其境才深有体会。从12时一直到20时,大家饿了啃一口馕,渴了喝一口河水,实在难受了吸一口氧。就这样,经过近8个小时的努力,两套自动站全部安装并调试完毕。当叶尔羌河流域上游的实时观测数据,跳跃在喀什地区气象台数据平台上时,喀什气象人知道,叶尔羌河流域下游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又多了一道安全阀。

建站人员在悬崖峭壁建设观测站 。李志宏 摄影

带队执行此次建站任务的喀什地区气象局保障中心主任刘涛,在五年前维护高原自动站时曾出现肺水肿,每次到高原参与建站工作的后遗症都特别明显。作为党员的他,此刻并没有退却。上海援疆干部顾凯华即将结束援疆工作,但从选址到建站,他已是第二次翻越“绝望坡”、到达“老虎口”。建站间隙,他拍拍手上的沙土,一块馕饼一口大葱,河里一口清澈的雪山冰水,这就是他的午餐。问及援疆和建站苦不苦,他揉搓一下被紫外线灼伤的脸,爽朗一笑说:“这才是气象人原本的样子。”几天来,建站队员在戈壁滩徒步80余里,沙子灌进鞋子,每个人的脚都被磨出多个水泡,走路时疼痛从足底直抵心梢。到了夜晚,建站人员就近来到一家已搬迁的牧民家中,用柴火把潮湿的房子烧暖就和衣而睡。前半夜大家因高原反应睡不着,后半夜好不容易入睡,又被满屋的蚊虫咬醒。

从周五到周日的三天时间,本该是享受假日的时光,喀什地区气象局这支“党员突击队”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再次启程,奔向下一个建站地,开始又一次忙碌的建站工作……

(作者:李志宏 叶奕宏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