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际
联合国稳步推进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
未来五年实现全球人人享有预警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5月10日08:21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图为联合国发布的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 图片来源:世界气象组织官网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广发、频发、重发,洪水、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害。预警能在防灾减灾中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数据显示,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

预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

预警是一种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10倍的投资回报。

然而,当前全球只有一半的国家建立了预警系统。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预警系统的覆盖率更低,即使在有预警要素存在的地方,完整预警周期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

为加强全球预警系统建设,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UNFCCC COP27)发布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Early Warnings for All Executive Action Plan),提出通过联合国及全球相关150多个组织的行动,实现“在未来五年(2023—2027)内,向地球上所有人提供预警,以抵御日益极端和危险的天气。”

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的实现依托“四大支柱”

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科技、资金等多个层面的支持。为推动该计划成功落地,联合国将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观测和预报、预警发布与传播、备灾与应对等设为“四大支柱”。

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是预警发布的前提,全球气象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深入分析气象灾害种类、影响等,并侧重于从最弱势群体和能够帮助减轻风险的人的角度来普及灾害风险常识,从而确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群众对灾害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观测数据是预警系统建设的基础,结合气象观测装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天气、水和气候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方面数据充分融合,缩小观测差距,加强全球数据处理、预测和分析能力。优化国际观测和预报工作, 可以更好地支持早期预警系统(EWS)的可持续数据和信息交换基础设施。

预警发布与传播是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有效的预警服务需要与公众参与,并建立反馈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让公众“收得到、看得懂”,同时充分考虑到妇女、青年、儿童、残疾人等在接受、理解和采取行动等方面面临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

备灾与应对是将预警信息转化为行动的关键,预警发布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应及时响应并采取行动,以减少灾害影响,如制定和实施国家水文气象预警服务培训方案,扩大资金支持、物资供应,加强应急责任人问责制度等,在机构和业务层面强化备灾能力建设。长远来看,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应纳入政府部门管理体系,并结合气候变化趋势和复合风险因素等,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

协作 融资 创新 ——五年计划实施路径

预警并非单一机构可独立完成,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由联合国主导,全球相关150多个机构参与,“四大支柱”分别由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牵头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世界气象组织(WMO)牵头观测与预报,国际电信联盟(ITU)牵头预警发布与传播,红十字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牵头备灾与应对。

同时,联合国还成立许多交叉组织,共同推动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协同、协作发展,如风险知情早期行动伙伴关系(REAP)在加强参与预警/早期行动价值周期的多方协作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REAP与新成立的气候和抗灾能力卓越中心(WMO-UNDRR)将继续致力于弥合“四大支柱”建设体系间的分歧与缺口。

更重要的是,为确保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联合国还成立了包含气候风险和预警系统倡议(CREWS)、系统观测融资机制(SOFF)和水文气象发展联盟(AFHD)等在内的融资机制,预计投资额为31亿美元,国际社会的资金协调机制将为推进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实施提供关键交付渠道和资金支持。

中国在2015年成立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目前预警覆盖率达97.7%,要在2027年实现人人享有预警(达到100%),任重而道远。

“建议及时评估和修订原有管理办法,完善预警发布法律法规,提升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度和一致性,尽快颁布《预警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国家预警工作。”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总师刘颖杰介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应主动设置“GMAS-A 服务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措施”议题,资助亚洲气候脆弱国家预警能力建设,输出中国实践与经验;同时,应高度关注并紧密跟踪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积极参与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相关执行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成为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作者:刘丹 赵宁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