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和若铁路奇迹的背后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1月18日08:44

狂风裹挟着漫天黄沙汹涌袭来。10月25日13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气象台针对未来3小时即将出现的强沙尘暴做出预报,第一时间电话“叫应”正在和若铁路工程建设沿线工作的施工队提前收工,并向铁路部门发出途经火车停轮建议。

类似这样点对点式的直通气象服务,从和若铁路开工建设至今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从未中断。

和若铁路开通首日,5818 次首发旅客列车通过和若铁路位于民丰县的若克雅特大桥。 图/汪建鸿

巨龙穿越“死亡之海”

和若铁路是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穿行于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起新疆和田市,东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全长825公里,为国家一级单线铁路。和若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将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为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开辟一条面向中亚、南亚的陆路通道,实现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完成“最后一块拼图”。和若铁路与现有格库铁路、南疆铁路“牵手”,共同构成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铁路“闭环”。

依木拉克特大桥是和若铁路唯一一座全沙漠地形施工桥梁,全长8.6公里,也是和若铁路建设项目中最长的“过沙桥”。而这背后,离不开气象人的默默坚守和气象科技支撑。

要在茫茫沙漠中建站布网,每一次出发和建设,都险象环生。

因铁路途经沙漠区域大都分布在若羌县内,建设气象观测站的重任就落在了若羌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的肩上。根据和若铁路规划与建设需求,县气象局在一望无垠的沙漠里开启了建站之路。

县气象局局长任伟说,2015年夏天接到建站任务后,单位派出3名工作人员在次日6时摸黑出发,但当天23时,派出的同志失去了联系。于是,任伟带队前去寻找,沙漠里没有手机信号,他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原来,建站人员途经此地时车辆陷入沙坑,三人挖沙、推车,在沙漠里折腾到精疲力竭、又渴又饿,依然没法将车辆拉出来,而这里没有手机信号,他们只好在原地等待救援。

建站都在沙漠深处,夏天沙漠地表温度超70℃。为了赶进度,大家都半夜起床,几个馕、几瓶矿泉水就是一天的饭,车内空调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去了功能。大家都被高温灼伤,脸上新皮肤还没长出来又被晒伤。

尽管如此,建站任务却全都提前完成。

“因天气太热,每天往返上百公里,工作人员干脆带着帐篷,吃住在沙漠。记不清多少次,他们从天亮忙到天黑,累了一整天后,简单咬几口馕倒头就睡,结果半夜被呛醒,发现狂风卷着沙尘暴笼罩着整个沙漠。”工作人员李志南说。当时感觉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不过,随后他们对这样的天气已经见怪不怪了,继续钻进睡袋里呼呼大睡。

塔克拉玛干沙漠全年有三分之一都是沙尘天,低矮的沙丘在大风作用下,每年平均移动20米,如果就地建设铁路,容易掩埋线路。经过三年持续观测,气象部门将沙漠里几处风速相对较高、沙丘分布较多区域进行了区划,向铁路工程设计与建设方报告了情况、提出了建议。经过多方研讨,建设方决定根据气象部门观测数据,在风速较高、流沙较大的区域建设过沙桥,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减少风沙对线路和列车运行秩序的影响。至此,和若铁路共在沙漠中建起了5座风沙桥梁,开启了中国沙漠铁路建设的新阶段。

如今,和若铁路已经通车一年多,在茫茫大漠中,架空的桥梁宛如一条钢铁巨龙,任凭肆虐的风沙从脚下飞过。

“死亡之海”建起绿色长廊

和若铁路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沙害也因此成为影响铁路建设的头号难题。和若铁路首次提出“治沙先行”的建设理念,通过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做到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同步进行。

为支撑和若铁路建设,气象部门将近三十年观测数据和铁路沿线近三年气象资料提供给铁路设计和施工单位。根据不同区域风速、风向,铁路建设单位在风口区域铁路外侧设置多条1.5米高的立式阻沙墙,并在阻沙墙内种植高大的乔木以降低风速,实现拦截来沙的目标。在风速8级以下区域靠近铁轨方向种植低矮的梭梭、沙枣、柽柳、胡杨等树木,并在周围设置芦苇方格,对未长大的灌木植被进行保护。这种梯次型先进的防沙体系,层层拦截风沙,在沙漠里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廊,保障了铁路运行的安全。

2021年底,和若铁路建设进入冲刺阶段,绿化和铁路建设者们每天实行两班倒,保障24小时施工。为确保人员安全和工程快速推进,施工单位几次到气象局对接业务,希望提供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服务。

此时,冷暖空气交汇,沙漠里经常出现强沙尘暴。2021年12月23日午后,铁路沿线南部区域一自动站突然数据中断,当时县气象局只剩下王爱华和李志南。两人立即驱车前往,但因风沙太大,自动站风杯被大风吹走,回传网络信号中断。两人顶着10级大风修复后,冲出风暴区,找到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询问单位值班人员数据是否上传。此时,受沙尘暴影响,能见度不足5米,两人往返了五六个来回,用时三个多小时,直到数据回传正常才返回单位。

“三万步、十斤汗,围绕铁疙瘩沙漠里转;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沙子到处跑”,这是若羌气象人的日常写照。为确保数据正常,气象局的同志每月都要对铁路沿线自动站进行检查维护。有一次,工作人员前去巡检时发现以前的路被铁路桥阻拦了,他们绕路一个多小时才到自动站,而此时汽车轮胎被钉子扎破,换了备胎后,又发现另外一个轮胎也在漏气,他们只能推车到5公里外的依吞布拉克镇补胎,待完成任务、回到单位已是后半夜了。

若羌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一年沙尘天气达200多天。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气象工作者和铁路建设者齐心协力,通过“铁路路堤风积沙填筑施工工法”,巧用风积沙填筑路基,并利用气温、蒸发等预报服务产品保障铁路沿线绿化灌溉系统和智能化监测,实现了无人值守对风积沙路基和固沙绿化进行有效保护。

(作者:李志宏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