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松古灌区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更是被誉为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
千年灌区中小流域灌溉典范
自汉代开始,先民因地治水,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通过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形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灌区工程体系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至明末清初,境内有古堰120处,灌溉的古塘、古井百余处,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
松阳松古灌区是浙江省瓯江流域最大的盆地灌区和丽水市最大的产粮区,是松阳先民因地治水与自然长期协同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松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3—6月多雨,7—8月高温晴热,易出现伏旱;9—11月秋旱也时有发生。松阳先民构筑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组织”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建立了雨季蓄水灌溉排涝,旱季山塘井泉补水,大旱不竭、晴雨兼顾,配合轮灌制管理,有序组织引蓄灌排。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体系完备、管理先进”的松阳松古灌区。
松阳松古灌区经历了千年发展变迁,青山绿水间,上百座古代水利设施至今仍在生活、灌溉、观光等方面发挥效益,滋养着这里的百姓。灌区内村落密布,鸡犬相闻;人们逐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目前县域内有中国传统村落75个,总量居全国县域第二,是中国农耕文明形态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
图为浙江省松阳县松古灌区午羊堰 图/刘晓飞
气象助力古灌区焕发新生机
松阳松古灌区通过科学规划、工程建设、技术发展、景观优化等措施,不断提高适应环境变迁、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松古盆地农业生产中至今依旧活力四射。
近百座古村落自古以来的灌溉用水体系至今运作良好。为充分挖掘灌区生态价值,充分将气候资源与传统村落文化融合转换成可供体验和观赏的产品,松阳县气象局深入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建设3个气象景观资源普查视频监控站,每周发布观星、观云雾等气象景观指数预报,以及避暑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等康养指数预报,开辟了一条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道路。
气象环境对松阳松古灌区现代农业也有重要影响,此前,气象部门就与水利部门共享实时气象数据,每日推送气象预报,定向发布预报预警,定期与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开展会商,为灌区用水调度及农事生产等提供气象保障。伏旱和秋旱在松阳时有发生,并对松阳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影响。“今年汛期,暴雨叠加7月以来的连续高温干旱,形势严峻、挑战较大。不过在4月份,县气象局就发布了汛期预测,指出今年高温干旱偏重,所以在梅汛期结束前我们就尽量蓄满水库,同时充分发挥灌区作用,极大减轻了旱情。”县水利局副局长刘开林说。
镶嵌在松阴溪上的古堰群,为当地农业、旅游、生态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支撑,一幅景美民富的和谐画卷在灌区徐徐铺展。未来,气象部门将继续为灌区的农业生产、农旅融合、气象品牌融合、生态气象等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守护松古灌区的“清水漾漾、稻浪滚滚”。
(作者:邱奕婷 吴丽君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