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行走在温暖的时光里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8月15日09:42

我所在的气象站是1973年建立的,2003年我刚进站时条件十分艰苦,全站加上我也只有三个人。小小的气象站位于野外,破旧的房屋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窗户锈蚀打不开,冬天没有暖气,滴水成冰;夏天没有空调,潮湿闷热,蚊子多得点蚊香都不起任何作用。

当时还是人工观测。每天观测员需要定时、定点到观测场采集气压、气温、湿度、能见度、雨量、日照等多项数据,并将数据信息编报发送到省气象局。我们的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得准时准点“冲”到观测场采集数据,然后回工作平台编报传送数据。

记得2003年的一天,19点45分,观测时间到了,窗外倾盆大雨、电闪雷鸣,甚至有冰雹往下砸。我虽然害怕,但仍旧不由自主地往观测场跑,脑海里响起局长的叮嘱,“遇有天气过程时,普通人都是往屋里跑,但我们却要反着来。为了老百姓对突变天气有防备,我们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想到这里,我鼓足勇气,拿起雨伞、手电筒和储水瓶,并用塑料布包好雨量自记纸,放进衣服口袋里,随后快步走向观测场。通往观测场的小路泥泞不堪,我刚进观测场就滑倒了,但顾不上疼痛爬起来继续工作。此时,伞已不起任何作用,全身早就湿透了。我一手拿着手电筒,用脖子和肩用力夹住伞,尽量用身子挡住风雨,以保证不弄湿观测簿,并用另一只手有条不紊地记下地温、干湿球温度等各项数据,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气象局,原来是人工依靠肉眼来观察天气现象,现在是用智能观测仪自动上传数据。 图/文 谢娜莎 许光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气象事业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如今,观测场里已不是当年的地温表、百叶箱内的干湿球,洁白的百叶箱里安装了传感器,地温场里埋下了小小的探头。它们代替了以前的温度表,能自动将一天的地温监测数据实时采集传送到工作平台的电脑里,就连能见度、日照的数据都是用仪器来感应和采集,科技的进步使自动观测代替了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也幸福多了,只需在办公室里监控电脑,连发送报文都是全自动。有些站已实现人站分离、无人值守,完全实现了全自动观测。

行走在温暖的时光里,十几年过去了, 面对时代的变迁,我感慨万千,那曾经的小站总是触动着记忆最深处的心弦。

(作者:谢娜莎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