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徐梦桃:与天气做朋友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7月11日08:46

“我是第一吗?”稳稳落地后,她对着胜利的赛场一次次呐喊,泪洒当场。

“我是第一!”她在镜头前骄傲地唱响,笑容明媚热烈。

徐梦桃,逐梦二十载,四战冬奥会,终于摘下了梦寐以求的奥运会金牌。

一路走来,坎坷无数,满身伤痕,但脚下是热爱的路,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支撑着她坚定地奔向梦想,越挫折越努力。

所有阻扰过、绊倒过、打败过她的,都成了她通往梦想的老师和朋友。

无论是对手,还是天气。

“风”带来最大变数——

“平昌那一下,真给我摔清醒了”

下滑,加速,冲向天空——一圈、两圈、三圈、落地!

双膝一屈,她一头栽倒,向前滚去。

这是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以下简称“空中技巧”)决赛第二轮。

这时徐梦桃28岁,她拿遍了空中技巧项目能拿的奖项,唯独缺少一枚奥运会金牌。

这次她状态良好,感觉“蹦一下就能拿到金牌”。

她想为祖国拼下平昌冬奥会,拿下中国女子空中技巧,也是她自己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这一摔,梦又碎了。

翻滚到终点的十几秒钟,几乎是她人生中最漫长的时刻。

赛后,她在赛场待了好久,流过的汗、付出的努力一幕幕闪过眼前: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她受了伤,左腿半月板切除了70%,腿里打入钢钉;仅仅14个月后,她就凭借惊人的毅力重回世界排名第一。而那14个月,她硬生生地掰着腿做复健动作,每天出的汗能湿透四件上衣;为加速康复进程,徐梦桃尝试电击疗法,从38档一点点加到了999档。

站在平昌冬奥会赛场上的她堪称巅峰状态,却收获了近10年来最差的成绩,更加重了伤病——双腿内侧半月板切除60%,这是她近10年来的第4次大手术。

当她躺在病床上,看着术后紧缠绷带的两条腿,没有任何语言能描述她当时的心情。“那一刻我在想自己要不要坚持到北京冬奥会,要坚持就是四年,你做得到吗?”——四年,1460天,35040小时,要赌上一切,顶住重重压力奔向一个未知的结果,做得到吗?

她挣扎过,迷茫过。

但她更不甘心,她还热爱,她还渴望——

“我认为自己有必要去再努力一届,给自己体育生涯一个交代,同时也是跟着心走——就是喜欢,就是热爱!”

她决定回到赛场,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平昌那一下真给她摔清醒了,她开始综合考量这个项目到底需要什么。

事实上,折戟后第二天,在男子空中技巧比赛时,尽管任何与“奥运”相关的内容都是在她心上扎刀,但徐梦桃还是咬着牙到场,一站就是8个小时。不光是为了给队友打气,更是仔仔细细将每支队伍从备战到出战的全流程都观察了一遍。她再次意识到,空中技巧比赛是一个多点一线的“团队战”,要战胜的不仅是自己、对手、场地,还要面对一个最大的变量——“老天爷”,或者说,风。

谁能战胜天呢?

但如果,不选择“战”呢?

专业人搭起与风交友的桥梁——

“与天气做朋友,就不会那么胆怯了”

徐梦桃很清楚,前一天比赛中自己摔倒,“90%是因为速度慢。”只要能给她一个合适的速度,她一定能稳稳地站住。而要“给好”这个速度,教练在很大程度上要根据现场的风作出判断。

在空中技巧项目中,运动员从高处经过助滑区到达起跳台,腾空做出技术动作后落地。离开跳台时,运动员的速度可达每小时70公里,腾空高度十余米。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变数就是风。遇到顺风时运动员要适当缩短滑行距离,逆风则需延长滑行距离,才能获得最佳的出台速度。

尽管有国家队场地教练手持风速仪在固定点位上测风,再通过对讲机将信息传递给出发区的教练和运动员,但风瞬息万变,尤其是山地赛场气象环境更加复杂。

每当有意料之外的风来袭时,徐梦桃只能凭借技巧、肌肉记忆和强大的身体控制力与之抗衡,但总是输多胜少。

一输就是血和泪。

或许现在的技术还不能控制“天时”,但只要让不确定因素更稳定——哪怕一点,也能增加夺金概率。

比如风,它是阻力,却也未尝不能“送我上青云”。

“我对抗它、戒备它,因为我不了解它,如果我去接触它,与它做朋友,它来不来,我就不会那么胆怯了。”徐梦桃想。

但这光靠运动员和教练可不行,她需要更专业的人,帮她搭起同风“交友”的桥梁。

2018年7月,徐梦桃向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汇报了自己的复盘与思考。很快,气象“援手”来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黄富祥及所在团队开始了与空中技巧国家队的合作。

在与徐梦桃及其他运动员、教练多次交流后,黄富祥很快意识到他们害怕风的症结所在:“看不见,也读不懂风。”当前测风设备和信息传播模式都不能满足赛时决策需要,尤其是同时存在好几种方向的风时,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运动员的综合影响——这可不是简单的算术题。

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创新研究院的支持下,黄富祥及所在团队先织了一张“捕风网”——在赛道助滑区起始位置、中段和过渡区分别布设高精度测风设备,从数据采集处理到在专门的App上展示,全流程不过0.5秒;又打造了一把“量风尺”——把实时风向、风速等数据,与运动员体重和赛道延伸方向、位置等信息综合起来,计算出风对运动员的综合影响,用一个指数模型表示出来,提高了起滑教练(top coach)的决策精度。

与此同时,为了将赛场的风速控制在每秒3.5米以下,石家庄铁道大学刘庆宽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防风网,既能保证比赛如期进行、运动员正常发挥,同时也保障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无形的风变得有迹可循。

起跳前调整关键两步——

“‘拿捏’住风,是我决赛时必胜的绝招”

在与黄富祥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徐梦桃始终积极参与,反馈体感、配合调研,与智能测风系统磨合……每天训练前,看天气预报更成了她的“职业病”。因为她知道,“这一定是我夺金必胜的重要因素。”

果然,根据系统给出的风指数,调整助滑区起始位置和动作难度,成功率稳步提高。在北京冬奥会的前一年,因为速度出现的失误,10天里可能只有两三个,“这大大增强了我们运动员的信心,也提高了训练质量。”徐梦桃说,站在助滑区的她更加坚定——“教练给我找的速度没有问题,大胆做自己!”

终于,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

2月14日晚,北京冬奥会空中技巧决赛第二轮,也是决定金牌归属的一轮。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徐梦桃找好助滑区起始位置,站定,在接到教练手势后,又往上走了两步。

只见她伸出左手比量了一下,大喊一声,出发——俯冲、起跳、腾空、旋转,稳稳落地!还没滑到停止区,她的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108.61分!四战冬奥会终于圆梦!

赛后,冰雪专家、自由式滑雪国际级裁判戈炳珠教授表示,徐梦桃获胜的关键正是出发前往上调整的那两步,如果没有那两步,很可能助滑速度不足又会重蹈平昌冬奥会覆辙。

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两步”,而是根据赛场实时风向风力、雪质等情况,结合前面选手的表现,团队综合决策给出的指示。

而徐梦桃回忆起那一天、那一跳时,她相当自信:“决赛的时候,我对自己的速度基本把握个八九不离十,在知道前面运动员的得分情况下,我拿捏了一下动作——怎么能既利用好这个速度,又发挥出自己的动作特点。”

这是徐梦桃的胜利,也是团队的胜利。

就连她自己也感慨:“空中技巧不仅练就了我一身飞天之术,还赋予我研究气象等多项技能。”她希望这些经验和科研成果能继续融入到空中技巧项目,“这是未来空中技巧发展事半功倍的利器。”她也愿意为推动体育与气象等跨领域合作而努力。 

(作者:叶奕宏 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