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从农耕知识到乡村振兴——由谷雨引发的思考 来源: 日期:2022年04月20日09:25

王振耀

谷雨,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和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水丰沛、农事繁忙、谷类农作物旺盛成长的时期,这也是乡村各类事物兴旺的“升华期”。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系统,作为华夏民族认知大自然的一种工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可以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这也引导我们从谷雨这一节气的内涵和功能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识别特殊的农业生产季节特征,指导农家调节农时。

这一季节天气的最主要特点是我国多地降水增多。受季风气候影响,随着天气变暖,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更是直接地告知人们耕作的基本知识。

二十四节气所揭示的知识,作为以年为周期的“天气预报”,是对太阳与地球关系和气候与农作物耕作方式的系统把握,是对长期积累的经验的系统规范,是华夏文明认知事物、把握自然从而确立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一个基本工具。在我国,即使完全不识字的人,似乎也可以根据节气的指导了解气候并据此从事农业生产。

有人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发出感慨:原来古代的中国,也是在使用大数据进行生产和生活方式管理啊!当然,这种管理通行的是大道至简原则,即无论是否识字或年龄长幼,都能够相当容易地通过了解节气掌握耕作与生活知识。这种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与传承方式简单易懂,把对农耕知识的系统教育直接融入生活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农耕知识的发达,再加上生产工具革新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推动形成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和相当高产的生产系统。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粮食报告,全球粮食产量约为27.22亿吨,中国粮食产量接近6.6亿吨,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4%左右;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也就是说,我们用全球不到12%的耕地,产出了全球24%即近四分之一的粮食。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竭尽所能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可以说,他们与其他知识生产者一样,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承载者。

谷雨节气,“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左河水)。 雨生百谷,催人奋进,特别启迪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乡村振兴的特殊性,尤其是探索如何运用古老的中华文明智慧来促成乡村的振兴!

实际上,脱贫攻坚的成功,证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现在的关键是如何继承并阐发这一伟大的实践所揭示的规律,更为自觉地走出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路。最为直观的启发就是,我国的乡村振兴之路,既不可能走乡村衰败而由城市消灭乡村的西方之路,也不可能学习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化道路。

通过传承与弘扬二十四节气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充分挖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比如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实践包括饮食、民俗、手工艺、民间文化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

当然,从更深层面,通过更好地传承二十四节气,立足于继承和发扬古老的华夏文明所蕴藏的智慧尤其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农耕知识体系,同时引进消化更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持续不断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村的生活条件,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深入落实,更有助于促成乡村振兴的实现!(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